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河南省历史人物韩愈第三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河南省历史人物韩愈第三集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哪里人?为何《新唐书》说是邓州南阳人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因做过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纵观韩愈的一生,虽然积极追求功名,但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富贵,而是始终把天下苍生放在首位。他认为,作为一个士大夫,对社会、对国家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因此,他在朝中遇事能抢先发言,说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被贬之后能不计个人荣辱,尽所能为民众做些好事实事,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应有的气节。

河南韩愈故居 - 华夏历史

一、直言敢谏的风骨

公元803年,韩愈当上了监察御史,韩愈很满意这个位置,准备在任上一展才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对得起皇帝的信任,下给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上天好像也故意在考验韩愈的才能和胆识,这一年,关中地区大旱,颗粒无收,老百姓没有吃的,只能是到处乞讨。

而朝廷的有关部门却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不仅不减免人民的赋税,发放贩济,反而欺上压下,变相多收。韩愈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认为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人民都没有好日子过,起来造反,最后遭殃的还是国家。就给德宗皇帝上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如实描绘了因天早造成的损失和灾民吃不上饭、草根树皮都被吃光的惨相,请求免除赋税,发放救灾粮。接着,又就京城中的强买强卖现象发表了一大通议论。

德宗皇帝是个只爱听好话、不爱听实话的人。一生气,就撤了韩愈的官,并把他贬到边远的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去当县令。这是韩愈政治上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当时真有点让他蒙了头,但他很快清醒过来,觉得自己做的没错,虽然被贬也不后悔。所以,当后来韩愈又被召还到朝中为官时,他仍然是本色不改。

二、勤政爱民的典范

韩愈被轰出朝廷之后,家属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不堪颠沛流离,生病惨死在驿道旁。政治失意,家庭蒙难,韩愈的心境之苦可想而知。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没有消沉、没有颓丧,而是不忘修身治国的本色,在潮州++疾苦,兴利除弊。

离开潮州之后,韩愈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这里也是奴隶买卖猖獗,并且还有借债到期不还子女就要去给债主当奴的风俗。韩愈不仅把已经沦为奴隶命运的七百多名男女青少年,统统赎还给他们的父母,还彻底废除了以子女抵债的陋俗,使更多的穷人避免了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三、忠君卫道的人杰

不可否认,韩愈是忠君的。虽然他多次向皇帝上书,直陈时弊,然而这正是大忠的表现。不盲从,不明哲保身,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体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当君王有难、皇权不稳时,他更能挺身而出。统兵在外的大将割据一方、不听朝廷调度是唐朝自玄宗以来的老问题。到了中后期更是愈演愈烈。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为节度使,公开背叛朝廷,发兵攻掠周边地区。当时朝中主和的大臣众多,御史中丞裴度极力主张应该派兵征讨,韩愈给宪宗上《论淮西事宜状》支持裴度。平叛的战争打起来后,由于将领不齐心、指挥不得力等原因竟断断续续地打了四年,到了817年,裴度在宪宗的支持下,到前方亲自督战,担任前敌总指挥,并任用韩愈为行军司马。韩愈先行来到沐州(今河南开封),恩威并用,劝说驻军首领韩弘归顺朝廷,剪除了吴元济的羽翼,使吴元济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接着韩愈又向裴度建议派兵直人蔡州(今河南汝南)吴元济的大本营,为平叛行动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叛乱平定后,韩愈也以功升任刑部侍郎。

四、文传后世的名家,韩愈是开风气者,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文起八代之衰,故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

韩愈一改魏晋以来骈散文重形式轻内容的艳丽文风。按苏轼的话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在此基础上,后面几个人基本没能再取得新的突破,其历史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韩愈除了文章写的好,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白话写诗的风气,他影响力也很大,后面许多宋代的诗有吸收他风格的,所以说,唐宋八大家排第一的也就只能是韩愈了。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功绩是最大的。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韩愈之所以会作为“唐宋八大家”的首要代表人物被推选出来,是因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驱。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引得宪宗震怒,“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在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的极力说情下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贬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十月,又被召回京城。千里遥途,由袁州归京过南阳白水,看到光武刘秀龙飞之地满眼豪墓被掘道旁,再回想自己仕宦蹉跎半生,不由悲从中来,作了《题广昌馆》以释怀——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

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说到韩愈故里,古今记载繁多,且各有所指,不由令人迷茫——

1、河南河阳之说。即今河南孟州,有韩愈墓园;另焦作修武亦有韩愈祖茔。

2、河北通州之说。通州古为昌黎,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旧唐书·韩愈传》在记其籍贯时说:“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3、洛阳孟津之说。清代《孟津县志·流寓》有载:韩愈“……其先为孟津人,擢进士第。……汴军乱,愈从丧之至洛,还寓孟津。”

4、邓州南阳之说。《新唐书·韩愈传》中记载“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以及唐代李白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写道:“君名仲卿,南阳人也”(韩愈之父名仲卿)。

韩愈故里扑朔迷离,到底在哪里?欲廓清迷雾,须先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古人“郡望”之称

唐代人喜称“郡望”,乃六朝门阀制度遗习,即将某一郡里有人众爵显的大族称为“郡望”。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隋唐之时,昌黎郡韩姓乃望族,故天下韩姓都自称属昌黎韩氏。韩愈正是在这种“重郡望,轻居里”的社会风气下自称“昌黎韩愈”的,此昌黎与其故里关系不大。当然,也有史书中有关韩愈祖上世居昌黎之说,那就是属于祖籍之地的探究范畴了。

二、“南阳”到底在何?

古人谓“山南水北谓之阳”,“南阳”之名即源于此。春秋战国至汉晋,多地曾出现“南阳”之名,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晋之南阳、齐之南阳和秦楚之南阳影响较大,且后者之名一直延续至今,影响尤甚。

春秋有晋之南阳,主要区域在今河南省济源、焦作至新乡获嘉一带。因在太行山南、黄河之北而得名。据《左传》“僖二十五年”记载:晋于是启南阳。周襄王十七年,翟君攻周,得晋文公重耳助,襄王以其有勤王之功,使畿内温、原、阳樊、攒茅四邑赐晋,晋合四地称之为“南阳”。战国属魏,《战国策·西周策》:“魏之南阳”;又属韩,《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二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秦一统六国,合河内而设河内郡,遂失南阳之名。韩愈籍贯故里,当在此地,李白也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记述:“昔延陵知晋国之政,必分于韩”,证实了这个问题。

至于目前此区域有距百公里的孟州和修武两地“韩愈故里”争议。孟州今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韩愈陵园,修武有韩氏祖茔,宋代大儒朱熹也为“韩愈故里修武”之论据典号呼。查阅两地争论,溯其源应是韩愈后裔亲兄之间留下的一些历史杯葛,作为外人不多涉及究评。

秦汉三国之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曰南阳。秦末刘邦于此西进武关,直取咸阳。汉承秦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永始元年,王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后篡汉改新,曾改南阳郡为前队,改郡治宛为南阳。之后光武帝刘秀起兵于此,成就帝业,遂有“南都”、“帝乡”之称。汉末诸葛亮躬耕南阳城西卧龙岗,蒙刘备三顾草庐,遂有“三分天下”对策。此南阳之名绵延传承下来。唐宋时,邓州辖南阳,后人多以欧阳修等纂修《新唐书》时邓州南阳之称而予韩愈“南阳”之籍。不过,曾有学者发现有韩愈祖上韩稜曾在裕州(今南阳方城)生活的记载,还有学者考证到今南阳卧龙区亦为韩愈之故里,看来南阳与韩愈故里的关系更为迷离了。

另外,春秋之时尚有齐之南阳,在今山东省泰山西南、汶河以北地区,以在泰山之阳而名。春秋属鲁,地近齐国,故为齐所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此南阳即为齐之南阳。秦灭六国,此南阳遂不复。显然,此“南阳”与韩愈故里就毫无瓜葛了。

三、古人“家”、“籍”与故里、葬地和祠庙

《五百家注昌黎集》有注曰,韩愈与张籍、张澈、孟郊会京师,诸人作联句诗,韩愈有“我家本瀍穀,有地介皋巩”之句。“瀍穀”乃洛阳之北孟津,韩愈幼孤,自小由东都洛阳做官的兄长抚育,其兄早逝,更由其嫂戮力养育。其兄嫂去世后亦葬洛阳,故有学者据此推论韩愈故里在洛阳孟津。其实,古人所述“家”是与其“故里”有着本质区别的。譬如著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论,诸葛亮故里在山东沂南,曾随叔父诸葛玄往附荆州牧刘表寓居湖北襄阳,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被刘备三顾出山后,鞠躬尽瘁南征北战,成都有桑田,死葬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上述有关诸葛亮的故里、寓居、躬耕地、葬地各有所指,自然不可混为一谈。韩愈侄儿十二郎乃兄嫂之子,与韩愈自小情深,后十二郎离世,葬于洛阳,韩愈作《祭十二郎文》痛悼侄儿,其文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文中有“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之言,表达了欲十二郎等叔侄亲人迁葬故里河阳祖茔之愿。韩愈性格直傲,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多次被贬,发配异乡,多地讲学,居无定所,河南洛阳、陕西商州汉中以及广东潮州阳山等地皆有韩愈旧居或纪念性建筑。韩愈逝后,其生前好友张籍作诗《祭退之》以悼之,诗曰:“旧茔盟津北,野窆动鼓钲”,即已指出韩氏旧茔位于孟津之北河阳之地。

至于许多地方有韩文公祠庙、韩愈后人聚居地之说,当不成为韩愈故里之证。韩愈为百代文宗,文章风骨一流,后世景仰颇重。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宋神宗)元丰中,退之从享文宣王庙”。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韩愈作为先儒配享文庙,故各地多有韩文公庙,成为一个地方文化滋育的标志(河南南阳城亦有韩愈庙,俗称红庙,可惜近年被彻底拆毁,只留下红庙路名)。另外,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韩愈侄孙。韩愈生前受八仙多次点化,被玉帝封为南天门土地神袛,此乃文公土地爷的来历,民间各地纷纷将韩愈敬祀为一方土地神。韩愈后人备受尊崇,开枝散叶繁衍于全国各地,据称后人数万。遍览清至民国以来各地的诸韩姓家谱,莫不将韩愈敬列为彰耀显祖,祠堂敬祀,蔚然成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省历史人物韩愈第三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省历史人物韩愈第三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河南韩愈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