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苏东坡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两首诗词来形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朝:苏东坡。
这是一次苏东坡与友人出行,偶遇风雨,友人不太高兴,而苏东坡兴致已来,高歌快乐面对而前行,写下小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了雨来风大的情景,又用“莫听”二字说出外物不足挂在心上。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说在雨中仍然可认舒服的慢行,后面一句接的幽默而又深意,“同行都感到狼狈,而苏东坡不觉得。
苏东坡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心态,有一种敢斗不怕风雨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延伸由及整个人生,加强苏东坡面对风风雨雨而偏偏坚持的情怀。
到“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也为下面所发感慨作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点睛之笔。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这首词好就好在有双重意义,人的一生难免得遇风雨突来的时候。苏东坡自己就多次仕途坎坷不顺,被贬到州、惠州、儋州、黄州等地,但苏东坡坦然面对。
苏东坡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就是自己的的人生态度。
面对突然而至的不顺打击,如面对大风大雨一样,可以乐观淡然去迎接,风雨来就来了,你又躲不开。而苏东坡乐观旷达的心态,让人感概也有启发,苏东坡就有这样的性格。
逆流,惊涛,苏东坡依然豁达而淡然,又要有所作为。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唐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东坡。
小诗中写的浙江,现在称为钱塘江。
浙江江潮历史多有诗文之人留下作品的,而浙江江潮是有规律的会逆流而来,浙江江潮惊涛拍岸,在浙江为官的苏东坡当然要观潮写诗来。
小诗写的豪气满在,好似一气呵成。
开头就写出了墨绿色的钱塘江水,浩浩荡荡逆流而来,马上又让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波涛,日夜不停地翻着涛天浪花冲击着堤岸。可是虽然诗人在岸边城郭里,也被拍岸的大浪打湿了头,但观潮诗人仍然兴致勃勃,心有诗意必须要述胸怀。
苏东坡向来看淡人生挫折和坎坷,也一生多有挫折和坎坷,但从不悲观而豁达。
诗人触景生情,似乎在暗喻:说人生一辈子,哪能不见逆浪,越遇而越见气概和豪迈,年轻时当心在天空,白发已生时,也可任凭风浪起不变初衷。苏东坡是言行一致的文学家,被贬杭州但他仍不泄气,在当地做了许多好事,解决当时的西湖要被葑草堵塞的事,功在当时,又利在后世。他主持修筑的长堤,现称为苏堤。
苏东坡两次被贬杭州降职为小官但是他仍然可以做利民又利国的事。
他主持了整治西湖的大事,兴建水利,有利百姓生产和生活。后人怀念他,把苏东坡当年主持筑建的西湖长堤称为苏堤。
苏堤春晓现成为闻名的西湖美景之一,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别的什么官。那西湖今天什么样还真难说。
有才华,有性格,能做事的苏东坡。
中国古代诗文之人,有才华就已经让后人可以叫好;有自己的坚持,特别是有挫折有坎坷时初心不变,不随波逐流也让人称赞;但是有才华,又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豁达想得开,又能去安下心来去做点利国利民的大事,又见效果者,大概真少之又少,但苏东坡是一个。
苏东坡的诗词书画,思想境界已有定论。
但是如要问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当然可以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观浙江涛》来回答。
我是沙沙小观园,谢提问者和阅读者。
人生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我们所有的人是这样,苏轼也是如此。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高地,提起唐诗离不开李白、杜甫,谈及宋词怎么也绕不过苏轼。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却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样的生活状态,要说苏轼一点怨气没有,那也是不真实的,不过他总能调整自己,展现他那乐观的天性,苏轼是豁达的,也是幽默的,更是多才的,在那个年代里,苏轼是个超级明星,收获了无数的粉丝。
影响苏轼一生的女人有四位:母亲程夫人、发妻王弗、续弦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一、母亲程夫人是苏轼人生的向导,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读书刻苦,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受到了夫人的鼓励,才在近而立之年开始认真读书。父子三人后来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三,了不起啊!可以说程夫人为苏家立下了不朽之功。她去世后,大家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母亲程夫人无疑造就了流芳百世的苏轼。
二、发妻王弗是苏轼老师王方的女儿,1055年,19岁的苏轼迎娶了16岁的小师妹王弗,婚后的小夫妻情投意合,琴瑟和鸣!苏轼有才,王弗却是有貌又有才,而且王弗情商极高,把人情世故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才可以与苏轼一唱一和,生活上又不让苏轼操心!婚后第二年,苏轼去京城应试高中,从此进入仕途,王弗夫唱妇随。一晃十年过去了,王弗没能等到苏轼的锦绣前程,便撒手人寰,给苏轼留下了无尽的痛苦和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
1075年,苏轼从杭州贬到边远山区密州,政治的失意,人情的悲凉,加上天灾人祸,让苏轼内心无比的痛苦,此时,结发妻子王弗离开了苏轼十年,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不知喝了多少杯的苏轼,写下了千古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表达了才子苏轼对亡妻的想念。
三、续弦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虽然没有王弗的才情,但王闰之贤惠能干,把苏轼父子照顾得很好,视苏迈如同己出,也许这正是仕途不顺的苏轼更加需要的伴侣。王闰之与苏轼风雨同舟,不离不弃。1079年,苏轼被人陷害入狱,王闰之也受尽了折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苏轼虽然免去一死,但被贬到黄州认八品团练副使,一切都没有了,要权没权,要钱没钱,可乐观的苏轼没有被命运击倒,不但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东坡居士”,还发明了一道美食“东坡肉”。更主要的是,正因为这段人生的大波折,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
1093年,王闰之因病去世,苏轼为王闰之写下了《祭亡妻文》:“……。我实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苏轼对王弗是情,对王闰之是感,一是感谢,二是愧疚。苏轼知道自己没给多少爱给王闰之,而且让她跟着受了很多苦,无以报答,只愿死后埋在一起!
四、侍妾王朝云,是苏轼在1074年做杭州通判时,认识的一个舞伎,当时王朝云只有12岁,王朝云的出现让苏轼眼前一亮,于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便出现啦!苏轼怜香惜玉,把王朝云留在了自己身边,直到苏轼50岁时,才把王朝云纳为侍妾。苏轼被贬惠州时,只有王朝云陪伴左右。王朝云也是个才女,非常懂得苏轼,可由于封建礼教那一套迂腐的制度,王朝云直到死也没有被扶正,只能是“侍妾”。王朝云跟随苏轼千里跋涉,不幸病死在苏轼被贬的途中。
从个人的感情来说,苏轼从来没有孤独过,因为不管何时何地,都有痴情的女人相伴!
苏轼是为宋词而生的,在宋词方面的成就无人能及,书画方面也是大家,但苏轼一辈子的抱负并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仕途。苏轼文章写得好,可人情却炼达得不咋的!他既有封建士人的保守思想,又有为民谋福祉的愿望。因此当王安石变法时,他站在司马光等保守派一起,抵制变法,不过苏轼反对的也只是不合理的一些法令,并没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保守派重新掌握政权,保守派不顾一切,打击改革派,按说苏轼应该高兴,可此时的苏轼却极力为改革派说话,苏轼的不合乎时宜再次展现,因此他成了那一派都不喜欢的人。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的性格注定了他仕途的坎坷,他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他也没能回到他充满幻想的庙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