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环保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环保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环境保护的背景是什么

环境保护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纵观古代历史有哪些朝代为环保做过贡献

宋代经济文化尤为繁盛,出现了许多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可想而知民众会制造出多少垃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宋朝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街道司”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个环卫工人,每名环卫工人给予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修治街道、疏导积水、打扫卫生、管理交通等。为宋代城市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人类是束手无策的。特别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自然灾害过后,基本上就是哀鸿遍野。所以,自然保护就显得很重要,我们现代人有这样的意识,古代人民也有。

哪些朝代对环保做过贡献呢?我认为是西周和唐朝。首先是西周,在西周时期人民是靠天、地和山吃饭,总不能把这些得罪了。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就对环境有所保护。周文王告诫周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麇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就是一种环保思想,就想我们现在捕鱼,要把小鱼放回湖中。周王朝还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令者,死无赦。”这个惩罚是很严重的,就可以知道西周对环保事业的重视。

接下来是唐朝,到了唐朝环保就有了很大的行动力。五岳名山都纳入政府管理职责范围,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所以从生态历史史观,也可以窥见唐朝当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繁荣程度。

古代的环保事业发展是一个过程,不同朝代的诸多诗人去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也可以侧面反映不同朝代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两个是我认为贡献比较大的朝代。

纵观古代历史有哪些朝代为环保做过贡献 - 华夏历史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环保理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下面咱们在古代的历史典籍和各朝代的设立的机构中查找一下踪迹,探寻古人早就有了的先进思想。

古人的先进理念

(一)管仲的思想主张。管仲是春秋时期人,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在《管子•立政》中谈到富国立法有五条,第一条就是“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意思是,山泽能够防止火灾,草木繁殖生长,国家就会富足。

(二)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中讲到周制,“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sǒu)有蒲草,圃有林池,所以御灾也。”意思是,国都近郊有牧场,边疆上有投宿之处和守护者,沼泽地里有茂盛的草,苑圃里有树木和池塘,这些都是准备预防灾害的。

(三)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一文中深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不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中捕鱼,那样鱼类就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的。

各朝代的环保机构

(一)五帝时期的出现我国最早的环保机构。据《尚书》及《史记》中记载,舜帝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伯益,和当时的“衡”一样,都是掌管山泽川林的官位。

(二)秦汉以后,条(dí)狼氏出现。《周礼》记载,这是一个专门负责清除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清洁的官职,这也是历史上最早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三)唐代以后出现了专门收集废品,清理垃圾、粪便为职业的人。

(四)宋代经济繁盛,出现了很多规模很大的都市,于是专门设立了“街道司”,管理城市卫生。还雇佣了很多人打扫卫生,修治街道,疏导积水,管理交通等。一个街道司可以招募近500人,可以说是规模庞大的环卫部门了。

结束语

古人能够在久远的过去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落实环保行动,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巧妙结合,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我们也要在今天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落实环保行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的的国家而贡献力量!

现代人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爆炸,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才有了环保意识。

古人并没有这种隐患,所以也就不会刻意的去保护环境了。

但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却也实实在在的为环境保护出了一把力,那就是是宋朝和明朝,两朝前后花费几百年时间,在北方大肆植树造林。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两位“环保小能手”是怎练成的。

两宋种树的无奈“地利不够树来凑”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是依托北方连绵大山上建立的长城进行的。

但宋朝建立一直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长城防线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地图上就能看得出来,北京往南就是广阔的河北平原,这对于契丹骑兵是非常有利的。

北宋时期北方形势图

失去地利保护的大宋朝,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宋太祖登基开始就号召北方边民种树,希望利用树林来拖住契丹骑兵的速度。

《宋史》记载:“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课民植树。”宋太祖为了鼓励边民种树还特意下诏:“有能广植桑枣, 开垦荒田者, 并只纳旧租, 永不通检。”

这一举措的成效非常明显,契丹骑兵经常突入劫掠的瓦桥关一带,在广中树木之后,林间小径仅能容下一名骑兵通过。

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中说:“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

宋太祖赵匡胤

宋人此举将辽国君臣恶心到不行,《宋史》记载:“雄州种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堂堂辽国铁骑,居然半夜偷偷摸摸去砍树。

眼看森林防线起效,后来的北宋以及南宋皇帝们,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行“多种树”的政策。

明朝天子守国门,种树守天子

明朝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北方边境防御就是整个大明朝的头等大事。

同宋朝不同,明朝可以依托长城对蒙古进行防御,但长城毕竟无法覆盖整个边境线。

因此在永乐帝死后,宣宗朝进入战略防御状态时,就提出了以长城、树林为基础来防御蒙古入侵的方略。

由于明朝在边境线上移民实边,以及迁都北京使得人口暴涨,百姓因为做饭、御寒的需要,对北方边境上的树木造成很大的破坏。

弘治帝登基后,针对这种情况统一建立木厂制炭,并且鼓励民众使用煤炭。同时下诏不得私自砍伐树木,自山海关往西沿山种植树木。

自此之后,历经隆庆、正德、嘉靖、万历几朝都一直推行这个政策,一边禁止民众滥砍滥伐,一边在山上种树,朝廷的这一举措带动了百姓也自发种树。

今天看来,明朝实现的这一政策并未起到什么作用,蒙古、后金的骑兵屡次突破防线进入中原。

明朝初年疆域图

宋明两代这种以大树为兵,防御侵略的政策,这种被动防守的策略,在现在看来是失败的。

从汉唐时代到明初数次北伐,就能看得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被动防守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儿。

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抵御外敌没有起到作用,但是对于环境的保护确是实实在在的。

以上只是一点个人浅见,朋友们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环保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环保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纵观古代历史有哪些朝代为环保做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