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家乡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怎么才能保持下去
  • 家乡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怎么才能保持下去

    我是金徽胖叔,尝试回答,谨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谬误,请批评指正。

    不得不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空巢,农村很多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出现断代危机。

    想要将家乡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保持下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得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那些渗透在民族血液当中,家乡特有的习俗和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牵扯到一个甄选鉴别的问题,比如说传统婚礼习俗中有很多环节可以继承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举办复古婚礼,这值得推崇和继承。但民间习俗的闹洞房近年来缺有越来越跑偏,大有演变为婚闹的局势,这就需要批判继承。

    其次要有专人致力于挖掘和整理民间习俗和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要传承,人是核心。要想保持传统文化并使之扩大和发扬,必须要有专人来做这个事情。很多民俗和传统文化都面临一个困境就是缺少传承人。没有专人去收集整理,没有人愿意去学习,知道民俗的人越来越少,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主线断了,保持便无从谈起了。

    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民俗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枕巾,肯定有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将其与新时代社会思想结合起来,与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宣传新时代社会思想。比如我的老家甘肃陇南的社火曲,就经过改良,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学校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文化需要传承,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培养优秀接班人抓起,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负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学校可结合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校门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这一点可参见本人发布的视频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学校将社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引入校园,孩子们在校园里耍起社火,舞龙、舞狮、跑旱船、云朵舞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在学校还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大潮的冲击,许多地方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村子里只剩下了年老之人。三四十年过去,老一辈人逝去,许多传统渐渐消逝在岁月之中。

    许多事物在时,人们大多不珍惜,待到失去了,才后悔不迭。

    现在依然有许多人面对传统文化及习俗叫嚣着那都是封建迷信。殊不知当他们把一切都以科学来衡量时,他们其实也是在迷信科学。

    打工热潮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暂时的财富,也让人们失去了很多:唯利是图、六亲不认、不养老不教子、颠簸流离……,人口的大量流动也让社会治安变得混乱(试想在八十年代以前,人口流动很小,自家周围,或者一个村子里谁家有个风吹草动,或者来个陌生人,人人都能知道。哪像现在到处都是陌生面孔……),许多地方的乡土文化、风俗断代甚或失传。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神灵的风俗的规矩有多少家已经不再进行?

    有人说: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必须有所舍弃。这话不错。但是有些东西一旦舍弃了,再想找回可就难了。

    要想保持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延续,单凭个人,单凭老百姓的是不行的。必须要当地政府的提倡、支持。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之所思所想出自于心,心下达命令,传于四肢,行具体之事。

    对于一方水土来说,当地政府是为心,百姓为四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