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曹操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曹操在民间号称一代枭雄。正史记载曹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崇尚唯才是举,上礼重罚,治军严整,爱惜将才,提倡廉洁,在经济上。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创建了一个雄厚的经济基础后统一北方,为曹丕奠定了后期曹魏政权!!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毫州市),东汉末年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大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孙子兵法》注释第一人,魏国的缔造者,一言以蔽之:“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陈寿语)。
一、军事奇才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他作为军事家开始起航。先与名将皇甫嵩合作,在颍川斩首数万,任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后董卓入洛阳倒行逆施,曹操在陈留首倡义兵并号召天下讨伐董卓。因讨董军畏首畏尾,保存实力,曹操只能西进荥阳,独战董卓,曹操中箭,因曹洪幸免于难,手下伤亡过半。讨董军竟互相火併,联军溃散。
公元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於扶罗,任东郡太守。第二年冬天,兖州牧曹操大败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民百余万。择其精锐,建基干武装青州兵,随后助袁绍打败刘备、陶谦诸军,又在匡亭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随后逐鹿中原,先灭了吕布,又在官渡之战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斩首七万余级。又远征攻破乌桓(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结合,谓三郡乌桓),肃清了袁氏势力。随后挥师高歌南进,刘表儿子刘琮望风而降,曹操又大败刘备于当阳,后在赤壁为孙权、刘备联军所败,曹操撒军北还。公元211年,大破马超、韩遂军,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横扫羌、氐,虎步关右,荡平凉州。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次年进至濡须口,攻破东吴江北大营,孙权率七万众相迎,曹操不胜而返。
同年五月,被册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打败并逼降张鲁,收汉中。两年后,在濡须口,大败孙权。公元219年,刘备南渡沔水,驻军定军山,与曹操争汉中。黄忠阵斩名将夏侯渊,曹军大败。曹操亲夺汉中,刘备避战,曹军被迫放弃汉中。
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斩曹军先锋大将庞德,降大帅于禁。曹仁死守樊城,曹操派徐晃救援。十月,曹操亲临前线,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占江陵,曹操派十二营兵驰援徐晃,徐晃反攻大败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洛阳,享年六十六岁。综其一生,胜多败少,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他还成了历史上注释《孙子兵法》第一人,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二、政治天才。
年轻时,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许劭堪称他的知己,给他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二十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洛阳皇亲国戚扎堆,曹操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挂于衙门,“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棒杀名太监蹇硕之叔蹇图,洛阳大治。
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起朝廷正统的金字招牌,征讨四方;曹操用人重才胜德,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又采用屯田政策,解决军粮问题;一生不称帝,当年杀关羽后孙权劝进,曹操笑道:“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同样是曹操,目光如炬,他认为孙坚儿子孙权虎父无犬子,堪称自己对手;他认为当时寄他篱下的刘备绝非池中之物…
三、文学成就卓越
《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短歌行》等闻名于世,在文学史上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建安文学与他的引领、推动密不可分,他开创了一个文学时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缺点也大大存在,如为报杀父之仇屠徐州,如喜欢占有他人二手美妇…
但曹操文武全才,是三国时代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
望斧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每次提到曹操一定会想到他的这几句话。
曹操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反应社会动乱人间疾苦的如《苦寒行》《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或者是表现他自己雄才伟略老当益壮的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他的诗作受他本人成就的影响,雄浑壮阔,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朴质大气,多反映社会动乱悲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我个人认为,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要是建安风骨的诗歌风气,和慷慨激昂的诗歌佳作
陶潜不一样。作为东晋时候的诗人,他经历的社会离乱远胜于曹操,国家积弱、社会黑暗、朝中腐败、异族入侵、生民涂炭……也可能就是这么恐怖的现实,硬生生把他逼到了荒野乡村,于是他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作辞赋,大部分都是写山水田园生活的,而且由于他身体力行,亲自下地,所以他的诗作很真朴,简洁,以写意为主,意境深邃,当然他也有写边塞风格和农村生活中的读书饮酒杂事,总的来说还是以山水田园生活、风光为主,淡泊明志,耐人寻味。
那么陶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认为主要是①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一代宗师②叙写大量田园诗,展现了一位古代诗人亲自躬耕的生活,有很珍贵的历史意义③留下了很多意境深远的词句供后世取材。
曹孟德和陶渊明,这两位诗人在文学史上定位不同,作用不同,影响不同,唯一类似的就是两人都留下了大量的描写社会现实的诗作,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句话,不是帝王,胜似帝王!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的高,虽然一生都没有称帝,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他就一个了不起的大帝。
甚至毛主席也对曹操有很高的评价,这个是了不得的事情。
首先我们先说说曹操的能力,对于曹操这个人,我们要评价他,第一点要说的就是此人文韬武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另外曹操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政治方面我们都知道,魏国的真正奠基人就是曹操,他在群雄割据的北方,用一己之力完成了统一,并且是在比较弱小的情况下实现了逆袭,这种政治格局和军事素养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到。
具体说几个大的事情,第一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政治选择要比当时很多诸侯都要强太多了。
袁绍的手下也曾经提过让袁绍去接汉献帝,但是袁绍拒绝了,从这点看袁绍的政治格局就远远的不如曹操。
至于后来的官渡之战,再次证明了所谓的四世三公也不过尔尔,曹操用五万人就打败了三十万的袁绍大军,一举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另外曹操的灭吕布,平袁术,招降张绣,逼占刘备的荆州和后来的攻占张鲁的汉中,曹操都是第一手的策划者。
曹操去世以后,魏国再无进展,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曹操军事能力的强悍。
如果对手都是庸才,那么曹操所取得的功劳或许不会如此被人所高看,正是因为当时的对手都是了不起的人杰。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人,比如说袁绍,孙权等等,他们要不和曹操生活在一个年代,都是有统一天下的能力的。
正是因为对手的强大,间接地证明了曹操的能力之强。
另外,司马一族所建立的西晋,完全就是抢占了曹魏的政治成果,如果不是曹芳年纪太小,司马懿一家怎么有机会成为所谓的君主。
并且东汉末年,国家的政局实在是太过于动荡,曹操的出现整个将一盘散沙给整合到了一起,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曹操,很有可能东汉末年后,会出现战国那种各自为王的情况。
当年秦始皇用了多大的力气才完成了统一,而如果中国陷入了分裂,就会成为如今的欧洲这般模样。
从这个角度说,曹操的功劳真的是非常的大,也难怪得到中国历史第一人毛主席的肯定。
总之一句话,曹操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认定为无冕之王,甚至要超过很多的开国皇帝。
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一位为中华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帝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