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人物褒姒是何许人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人物褒姒是何许人也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关于褒姒的故事
  •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 关于褒姒的故事

    褒姒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之一,她是夏朝末年的一位美女,也是商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版本是关于她与周幽王之间的爱情故事。

    据传,褒姒是夏朝末年的一位美女,她的容貌和智慧都十分出众。夏帝有一次在游玩时,看到了褒姒,被她的美貌和智慧所吸引,于是决定将她纳为妃子。夏帝十分喜欢褒姒,但是他的王后并不喜欢她,于是就设计陷害褒姒,最终导致了褒姒被流放到了民间。

    褒姒在流放期间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姬伯服。她在民间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被一位名叫褒洪德的人所收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褒洪德是一位有着很高声望的人物,他在民间的名望和地位都很高。褒姒在嫁给褒洪德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后来继承了褒洪德的衣钵,成为了商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据传,褒姒在被流放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了周幽王。周幽王是夏朝末年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十分昏庸无道,做了很多残暴的事情。他看到了褒姒的美貌和智慧,被她的魅力所吸引,于是决定将她纳为妃子。周幽王十分喜欢褒姒,但是他并不知道褒姒曾经被夏帝流放的事情。他将褒姒留在宫中,让她享受荣华富贵,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褒姒在宫中过了很长时间,她与周幽王之间的感情也日渐深厚。但是,褒姒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被流放的经历,她始终对周幽王心存芥蒂,不肯真正地接受他。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曾经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例如为她修建了华丽的宫殿、让她过着奢华的生活等等。但是,褒姒仍然无法真正地原谅他,她始终保持着对周幽王的警惕和防备。

    最终,周幽王因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在周幽王去世之后,褒姒成为了一位寡妇,她独自一人生活在宫中,过着寂寞和孤独的生活。她始终无法忘记自己曾经被夏帝流放的经历,也无法原谅周幽王的荒唐行为。她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了余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总之,褒姒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爱情故事。她的美貌和智慧、被流放的经历以及与周幽王之间的感情纠葛都是这个故事的重要元素。

    为何说褒姒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呢

    褒姒冤枉啊!

    前言

    关于西周的灭亡,广为流传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亡国,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想象,见诸于史籍的说法则是,褒姒以美色诱惑君王,废太子乱政,导致了亡国。那么,褒姒真的要为西周的灭亡负主要责任么?

    关于褒姒的故事 - 华夏历史

    一、传世史料中西周灭亡观点

    现在可见的提到有关“褒姒灭周”的传世文献有:

    《诗·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国语·晋语一》:“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国语·郑语》:“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弃聘后而立内妾,好穷固也......周法不昭,而妇言是行,用谄也......”
    《史记·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侯,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又废申侯,去太子也,申侯怒,与鄫、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掳褒姒,尽周赂而去。”

    以上史料的观点都体现“美女祸国”的“女祸论”,强调了褒姒——美女,虢石父——奸臣;周幽王——昏君 的影响,导致了周的灭亡,而一切的起点则是褒姒。

    二、史料中存在的问题

    《史记·周本纪》关于褒姒的记载杂糅了众多文献的内容,并做了一定程度地改写。其中有一些不可信的夸张、想象成分,比如“幽王为烽燧大鼓”其中“烽燧”可能是将秦汉长城烽火台报警措施代入了西周时期的想象,西周时代,大概是没有烽火台的。

    《诗·小雅·正月》中提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大夫刺(讽刺)幽王也”,而且诗是在西周 灭亡前作。

    而《国语》中比较详细记载了西周灭亡的事情,归纳《郑语》和《晋语》的大致内容相似,二者的记载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点区别:

    1、《郑语》记载的过程是推测,这种吧历史事件放在其发生之前,用某人推测的话语展现出来的手法常见于《左传》,如“某某必不免”“”“某某其不终乎”之类,可能是用来表现相关人物的先见之明或者借此强调事情发生的必然性。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中关于西周灭亡评价一定程度被定性了。

    2、幽王先伐申或是申国先发难,不论二者谁在前,都说明了这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激化。

    且不论哪个版本的叙述,都是褒姒有宠于幽王上位,而申侯的靠山是申侯。申侯被废没有导致西周与申的战争,而直接原因是幽王要“杀太子以成伯服”。这里出现了两股政治势力得博弈:幽王集团和申侯集团为了核心权力,即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三、褒姒的活跃与西周灭亡的原因

    褒姒出身褒国,褒地在汉水上游,也就是在今天汉中褒城一带。根据《书·牧誓》所称的“西土之人”的构成看在周初褒与周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但《国语·晋语》:“周幽王伐褒,褒人以褒姒女焉。”,则说明西周晚期周对褒的控制已经相当薄弱,双方关系疏远,褒反而成了周的征伐对象,可见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衰落。

    而周幽王降服褒国后,宠幸褒姒,“弃聘后而立内妾”,废弃申侯而立褒姒为后,甚至不惜为褒姒要改立伯服,并且追杀太子宜臼。褒姒背后代表的降服于幽王得与周关系已经不密切的姒姓褒国,而申侯与太子宜臼代表的则是包括申国在内的许多地方诸侯国。

    根据《左传》所言,申与姜氏、郑与申为联姻关系,太子宜臼得到了晋、郑的支持。据《诗·大雅·崧高》申国在西周晚期力量强大,为了应付淮夷等南方民族的威胁,周宣王借助其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南阳一带建立南申来保卫王畿。

    申国政治集团的势力不仅限于山西宗周以西的诸侯国,而是包含西周王朝东南部众诸多诸侯国的强大势力集团,甚至有晋。郑这样的姬姓诸侯。

    幽王要扶植褒姒,给与褒姒王后的地位和很大的政治参与权,就是利用降服于自己的褒国势力去打击申国集团。而废申侯,及废除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触动了申国政治集团的利益核心,申国甚至不惜与敌对势力犬戎联合灭周。

    周的灭亡绝非一时一世的偶然,更不会是幽王迷恋褒姒冲昏了头脑。宗周拥有六师的兵力,军力可达到15000人之多,在算上王的禁卫军。其军力是相当雄厚的,却不敌申、鄯、犬戎联军而令宗周灭亡,可见西周政权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很衰弱了。

    到了西周晚期,宗周可以依赖的军事力量已经衰朽,西周的军事力量连东夷、南淮夷都难以对付,又如何压制得住诸侯?周幽王有着强大的对手(逐渐强大的申国的威胁),而王室的军事力量虚弱,政治盟友较少,文献中支持幽王得只有虢氏的虢石父一位,所以周幽王才会去扶持他。(谁知历史记载中他成为了奸臣。)而褒姒在这场博弈中与周幽王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新晋的王妻,通过政治斗争打压申侯和太子宜臼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褒姒与幽王可以说各有所需,各得其所。

    从后来周平王(宜臼)迁都之后的政治地位来看,诸侯再不奉周王室号令,也表面了宗室王室的衰弱,周幽王有心重振王室,奈何干不过啊。

    结语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褒姒的上位并不是靠美色迷惑君王,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为幽王出于削弱政治对手申国势力集团,扩大自身势力的目的,褒姒也才得到幽王的扶植或纵容上位,拥有了王后这一再西周政权中举足轻重的身份。而西周的灭亡正是长期以来周王室与地方诸侯势力矛盾累积的总爆发,以争夺王位继承大权为导火索引发的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褒姒是何许人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褒姒是何许人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褒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