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吉州窑烧窑前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吉州窑烧窑前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五代宋元时期的陶瓷艺术主要分为哪几方面
这个题目太大了。没有个几万字是写不出大概的。甚至需要一本书来介绍。时间跨度太大了,艺术成就太大了。篇幅有限,笼统说一下。
五代上接大唐,下启两宋。虽说战乱,但瓷器也有自己特色,有所发展。秘色瓷,青瓷,白瓷都有很大成就。还有一个至今还成谜的柴窑,柴窑是排在五大名窑之前的。(区分上图瓷器的年代的一个简单方法:五代为五个缺口就是五瓣,宋朝为六个缺口就是六瓣)
两宋,就更不用说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这些都是历代收藏家难得的珍品。宋瓷细腻,温润。艺术成就为历代最高。除了五大名窑,还有为大众服务的磁州窑。上图为汝窑。
元朝的瓷器风格继承了蒙古人的风格,元朝瓷器粗狂豪放。元朝瓷器最有名的就是元青花了。上图为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
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请买一本《中国陶瓷史》来读一下吧。或者多看看马未都的书《瓷之色》《瓷之纹》等。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谢谢邀请!常言道“瓷要看底,玉要看皮"。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判断瓷器真伪的重要渠道,瓷器的底足能反映一件瓷器的重要特征。当然,这里真伪的“伪"并不是说是假瓷,而是说与要求的信息不符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赝品"的意思。
本人从三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是不同时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唐代用饼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垫烧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鸡心状,清三代的大笔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层台,南宋官窑的修足非常规整特别是琢器等等。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了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窑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钧窑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还有护胎浆,而元代钧窑则施釉不到底,往往还外低内高有倾斜度。宋代汝窑底足多见支钉痕,元代龙泉底足往往旋肚脐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发干、相对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显腻、相对密实。这是不同时代瓷土的粉碎工艺、淘洗土艺和瓷胎的成型工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传过程中圈足的包浆、磨损痕有明显的老化熟旧痕迹,而新瓷则火气未退没有包浆显得生硬。
当一件到代瓷器的底足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时,则可能是到代的。不具备这些特肯定是不到代的。因为还要特别注意现在造假手段中还有用“老底接新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用综合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把握。
给大家分享一下清晚期和民国的东西,真的古瓷有时代的特色和岁月风霜经历的风化和铁锈班!还有一条就是上釉再好都会有气泡,从气泡上着手!岁月风霜在这些瓷器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我是正混迹于古玩界的一员,拥有青铜,钱币,老窑瓷,高古玉等方面专业的知识以及多年的实战经验,虽然还是一个收藏界的新人,但可以让每一个喜欢收藏的新人少走弯路,请关注我。
瓷器的真伪鉴定需要很高的鉴定水平。对瓷器的形状,纹饰,釉色,瓷胎,重量等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而仅仅依靠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个行家鉴定瓷器真伪的时候,底足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所以新器老底的瓷器才会出现。
一些文章总会总结型的告诉我们,瓷器鉴定需要看底足有没有火石红,修胎痕迹是否自然,胎底磨损程度如何,等等瓷器鉴定一些总结性结论,但是我敢保证,你看过文章后还是一点不懂,只凭几句话就想在地摊上买到心仪的真品,简直如痴人说梦。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窑口所制成的瓷器是有者不同的特点的。
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各个朝代的器代之工艺,再看其相符不相符,如足是什么形状的足,胎是什么质量的胎。
以耀州耀为例:
剔刻工艺,火石红,香灰胎,圈足的形态,器物的形状等等都是鉴定它所依据的一部分。
当然磁州窑,钧瓷,汝瓷,湖田窑,龙泉,越窑,巩县窑…………等等等等窑口,对其鉴定真伪的方法基本大致一样,但都不相同。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这一问便体现出提问者急于求成的心理,瓷器的鉴定水平一定是在你大量接触真品瓷器以后徐徐渐进的,绝不了能一口一个大胖子。
瓷器真伪鉴定不是物理定理般记住公式便可以了,而是要不断的学习,在了解真品的同时,也要一直了解最新的仿造技术,古玩行有句话:半年不进行,你便是个新人。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纯手打有错别字的话,还望谅解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瓷器底足经常是收藏爱好者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但很难用文字和语言来解释清楚,我试着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简要做个总结。
我们抛开其他方面不谈,只针对底足进行描述,关于常见的底足造假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涂抹颜色,用于做旧
在器物底足上涂抹一层深色物质,看起来像是增添了许多岁月痕迹。这种做法就是故意掩盖仿品洁白的胎体,而且多用于明清瓷器的底足。其实真正老的瓷器胎体都是很自然的包浆,绝对不会显出浓重的黑或深褐色等现象。
仿康熙墨地素三彩方瓶底部,四周都涂抹成黑色掩盖胎体,故意做旧
2、依据古代工艺作假
造假者按照古代处理底足的工艺作假也是常见手法,例如吉州窑和磁州窑。
吉州窑盏有一种施釉方法叫做荡釉法,就是用手掐住做好的盏坯底部,然后将盏坯扣过来放在釉缸里迅速回旋,这样就可以使盏坯上釉了。
荡釉法演示
所以有些宋代吉州窑盏底会留下指甲掐过的痕迹,造假者抓住这一特征,也会故意做出指掐痕。然而,通过底足的胎质和颜色来观察仍然可以找出破绽,因为与真品不符。
吉州窑木叶盏底部,红圈里就是作假的指掐痕,但是胎质不过关
同样道理,宋代磁州窑梅瓶底部也时常出现手指捏过的痕迹,而仿造的梅瓶也会故意做出这种痕迹,但显得很做作,就算痕迹如出一辙,也同样可以根据胎、釉、画工等其他方面去识破。
3、后接老底
有些造假者会专门找来古代瓷器的整底用于作假,这种手法比较高端,很难识破。常见的就是碗盏类,通常有两种做法:
第一,将老瓷器的底部打磨成所需大小,然后嵌入配套的仿品底部。从外观上看很难看出痕迹,只有通过感受器物底部的重量分布才能体会,这种仿品往往重心较低,这需要经过大量的实战经验对比才能感受到。这种接底方式多用于明清瓷。
仿成化青花碗(将老底嵌进去)
从外表很难看出来
第二,将老碗底以上的部分接出来,也就是说,整个器物只有碗底是老的,上半身都是新仿的,而且往往有瓷釉覆盖接痕,所以从外表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造假方式多用于建盏,因为建盏的釉很厚,容易掩盖接痕。
仿宋建窑盏,后接老底,用建窑的垂釉特征掩盖接痕
以上就是主要的三种瓷器底足作假手段,每一种作假手法我只是举个例子,需要广大藏友去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掌握跟多的规律。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能收到自己心仪的宝贝,生命是有限的,但有一门高雅的爱好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增添非同寻常的精彩!也欢迎爱好瓷器收藏的朋友和我交流,共同进步!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观点来说一下吧。
第一,真正的瓷器用不着看底足,宏观大意,一眼就看出来是不是瓷器,何必非要看底足?
第二,通常人们说的瓷器收藏中的,如何通过底足来看一件瓷器的年代,这个真的需要底足来配合!
战国之后,真正的瓷器逐渐的一步一步成型,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到汉代的青瓷,真正划时代的瓷器完美呈现的大多是晋朝留下来的青瓷。所以一度青瓷被认定为"国瓷"。
晋朝之后,开启了南青北白的两个主流。
直到宋代,中国的瓷器达到了一个高峰,各地瓷窑纷纷登场,成为百花齐放的巅峰时期。
元代,由于战乱,北方的磁州窑工人进入南迁,到达浮梁县安顿,生息。才有了元青花瓷器的疯狂出世。
明代随着三宝太监的远洋,带回来的青花釉料,使永宣瓷器进入"格古要论"说宣德瓷器"诸料希精,青花为最"。
清代随着大一统,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更是成为珍贵。
民国虽然短短,但江西瓷业公司接收了清代官窑,以及珠山八友的加入,所以民国瓷器也成为收藏中的一枝独秀。
收藏中,当人们综合认定一件瓷器的时候,由于年代的原因,传承有序,出土出水这些条件无法确定的时候,就有了瓷器收藏中的一个专用用语"看底足"。
每个朝代的工艺都有明确的特征,而底足也更直接的可以看到胎土的颜色,粗细,密实,疏松,有釉,无釉,平足,玉璧,圈足,乳凸,支钉,垫圈,垫饼,双台,,,等等很多特点。
而这些更能直接告诉大家,一件瓷器的真正年代,是否值得收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吉州窑烧窑前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吉州窑烧窑前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