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小说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说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历史名著排行榜
  • 历史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很多人拿小说当历史来解读
  • 历史名著排行榜

    1、封神演义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许仲琳

    以历史、政治为主要思想,描写上古时期商周斗争,展现对仁君的赞颂,以及对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2、官场现形记

    创作年代:清朝晚期

    作者:李伯元

    是一部社会史料。

    3、东周列国志

    创作年代:明代、清代

    作者:冯梦龙、蔡元放

    描写春秋战国历史的人和事,展现国家兴旺衰败,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有关,往往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历史是每个朝代的史官根据前朝的史实和统治者的需求,进行理论性的概述。没有史官的时代也有各种记述方法。

    历史小说是根据已有的史书典籍,配合民间传说,以历史为背景,人物作为模版,进行改写,扩充,或虚构,因此不具真实性。例如我国最经典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晋朝陈寿所著《三国志》改写,大的历史框架没有变,这也是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不能篡改历史,但又有所发挥,很多故事并非属实。

    为什么很多人拿小说当历史来解读

    原因之一就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史书,或者多达几千万字、或者史书的文言文不如小说易懂;而很多人接触较多的就是小说、影视、网文、短视频APP,这些媒介就成了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渠道;就象古代平民百姓,往往是通过戏曲、评书来了解历史一样。

    个人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很多正史确实太严肃了,太不好看了,导致普及性不强正史的位置自然被取代。艰涩难懂的《二十四史》自不必说,上学那会的历史教科书也过于教条化,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在没有很好的正史普及情况下,好看的小说自然而然的慢慢就替代了正史的位置,所以拿小说当历史来解读也就不奇怪了。个人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让正史普及更大众化,而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一些好的苗头,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主要取材正史《三国志》),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来源《明史》),这些历史书籍更通俗有趣,但又不失正史的严肃性。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历史本来就是鲜活有趣的,为啥就不能写得更有意思、更让大众容易接受点呢?

  • 有些小说写的确实太好看了大家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小说本来就写的很精彩,加上其它的比如评书、话剧、电视、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强力渲染,久而久之大家都宁愿相信它是真的。最典型的非《三国演义》莫属了,诸葛亮被塑造的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周瑜变得小气了、鲁肃变得傻逼了,司马懿也被死诸葛吓破胆了。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去想一想,这真的都是真的吗?比如按照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周瑜二十多岁就当上吴国大都督、迎娶了江东美女小乔、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可以说是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怎么可能会去嫉妒别人呢,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然而大家都真真切切的相信了,因为大家都很难接受美好的人设一朝崩塌,以至于现在的一些影视剧和文章只要稍微弱化一点诸葛亮的形象,就被很多人骂的狗血淋头。

  • 很多演义和小说更符合普通大众心底隐藏的中国梦。易中天老师曾经在回答“为什么中国的百姓那么喜欢读《三国演义》?”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这么一个观点,中国的百姓心中一直存在三个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我深以为然。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安定的生活是每个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梦想,所以大家总是希望国家有一个圣君,圣君没有了,至少也能碰到一个清官,如果清官也没有了,那就来个侠客拔刀相助吧。很多历史演义小说正好满足这些梦想,比如刘备圣君的代表、诸葛亮清官的代表、关羽忠义侠客的代表,还有《隋唐演义》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说白了,正史太真实、太残酷容易打破老百姓的这些梦想,而演义小说正好迎合了这些梦想,所以他们能不相信这些演义小说是真的吗?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说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说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和小说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