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三国历史人物关系问答答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人物关系问答答案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谢谢邀请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 华夏历史

    本人认为:

    回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应该首先弄清一个概念,

    即:我们不是专业学者,不是在写专业论文。我们只要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否则,洋洋洒洒去掉书袋,容易陷入所问非所答的误区。

    那么,既然是问二之间的关系,当然要把二者各自的性质先说清楚。

    1.《三国志》,是陈寿先生所著的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目前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大都以《三国志》为基本参考资料。其它辅助资料还有《后汉书》和《咨治通鉴》。但这两本学术著作的重点不在《三国》,只是对三国略有阐述,故称它为辅助资料。

    于是可以这样定论:《三国志》是正史。

    2.《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罗贯中老先生依据《三国志》等正史的史料,经过虚构演绎加工提炼而成。

    明确了上述两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即: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三国志》是一部史学著作,是正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三国志》等史学资料创作的一部小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共荣共存。

    那么,既然先有的《三国志》,为什么《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反而后来居上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热闹、有趣,尤其是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特别吸引人。再加上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在起作用,能不受欢迎么。

    而《三国志》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史学著作。虽然具有较高史学价值,但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具备相当的古汉语基础根本读不进去。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专业学者除外),普通老百姓是不认知《三国志》的。

    话说到这里,自然会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大学生在电视台《品三国》节目中,曾当面提问易中天老师:您讲的品三国,都是历史的真实么?言外之意,如果不是历史真实,那不就等于在讲小说么!

    易中天老师笑了。他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是根据《三国志》的史实,虚构演绎出来的文学作品。我们所品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你偏要问它是否属于历史真实,那么我也想问一下,什么叫历史真实?陈寿写的《三国志》就是历史真实吗?没人证明也没办法证明啊!

    大学生当然也不是吃醋的。接着问道:按照您这个说法,历史就没有真实这一说啦?

    易中天老师又笑了。他回答:所谓历史真实,是根据现有史学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物验证,再进行合理的分析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既使这样的结论,也在不断被新发现的史料所修正。也就是说,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根据以上所述,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只不过,这个真实要加一个引号:是相对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

    志,是史的意思。一般多由官方遵循某一朝代的经历过程,以及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尽量还原本质而编写的文书。

    演义则是文学作者根据某一朝代的历程,抓住其中的重要事件,为了能引起共鸣和扩大影响力,再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传闻,进行文学加工的艺术作品。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作为史书,它记载的是史实,无论人物或事件都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他是通过艺术加工让读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他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感情细腻丰富,让读者喜闻乐见。它描写的战争场面情节迭宕起伏充满悬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冲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同一时代的相同事件。

    《三国志》是一本好的史书,《三国演义》是一本好的小说。现在有人一提起《三国演义》好像就很鄙视的样子,其实大可不必,拿小说来说,《三国演义》真的很好看。尤其是男生,《三国演义》让人看的热血沸腾,跟他是不是真正的历史没有关系。下面分别说一下这两本书。

    先说《三国志》,这本书被同时代的大部分人认同为是写三国历史最好的书,同时代也有其他写三国历史的史书。陈寿年轻的时候就以“善叙事”闻名,他原是蜀汉的臣子,是从谯周,四川南充人。陈寿的父亲受马谡失街亭的影响而被斩,所以一般有人认为他对于诸葛亮没有公正的评价,唐朝的房玄龄等人在编晋史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怀疑,但是总体上陈寿的叙述和评价还是公正的,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其实也很高,唯一说他不太好的可能是打仗的能力,另外对于诸葛亮之子的评价也被认为不太好。不过不管是谁,总有人说不好吧,作品有缺点也是正常的,《资治通鉴》和《史记》也有人总结缺点,不过总得来说《三国志》绝对值得你好好读一读。《三国志》的叙述其实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可以读其中的一部分篇章,比如写曹操的《武帝纪》,写刘备的《先主传》《诸葛亮传》《关张马黄赵传》《陆逊传》五子良将的那一篇,其中写张辽合肥之战的战争场景描写非常精彩,有一篇《乌丸鲜卑东夷传》写当时的少数民族。《三国志》除了叙事还对人物进行评价,当时的人认为他的评价有益教育。

    《三国演义》是在民间传说和《三国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说,在成书之前其实本来就有很多相关的民间故事,比如三英战吕布出自宋朝的《三国志平话》等等,所以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罗贯中一厢情愿,就像现在的电视剧要迎合现在的观众一样,当时的小说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比如刘备的正统地位。以前常说《三国演义》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现在有很多人反过来说“三分历史,七分虚构”,有点过于强调《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了。其实《三国演义》总体上跟《三国志》的历史路线是一样的,人物的形象也不能说完全不同,有夸大,拿关羽说,《三国志》说关羽,张飞有国士之风,关羽斩了颜良报答了曹操之后就离开去找刘备,《三国志》也是这么记载的,只是没有过五关斩六将,斩车胄这些,但是它展现的关羽的义却不是虚构,只是夸大。“展诸葛之智而近妖”,这不代表诸葛不智。以刘备作为主角来写是最有传奇色彩的,这点应该不难理解吧,刻画关羽和诸葛亮的神话则更能引人入胜,等你看到关羽兵败麦城,诸葛亮命郧五丈原,是不是心里顿感失落?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是非成败转头空”,令人合上书不仅惋惜。


    众人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因为书中的人物各有特点,栩栩如生:有的仗义,有的有勇,有的有谋,有的率性。个个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膜拜者。此书版本众多,现在流行的是120回的版本。此书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过分英雄化或丑化,与史实偏离较大。书中以蜀国为正统,“只夸刘备,痛骂曹操”。《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所编,内容简单,含义深刻。采用传记式,内容较贴近历史,所说事实基本可信。书中以魏国为主,因为是魏取代汉,所以以魏为正统,所说皆为史实,并且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是正史。因此三国志更贴近当时的现实。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演义,前者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后者作者在《三国志》基础上,自己主观创造的,只能当小说来看,经不起推敲。

    所以要了解三国历史,就看《三国志》,要说故事的趣味深长,有血有肉,精彩程度,还是《三国演义》好看。

    巜三国志》晋朝陈寿著的史记,《三国演义》则是小说。罗贯中不愧是大作家,他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贯穿到小说中,成了这部巨作的主轴线,刻划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张飞高大威猛。《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用现在的尺码兑算,身高1.84米,伟岸挺拔,刘关张远不如诸葛亮,罗贯中巧妙地根据读者的审美观作了调整。

    《草船借箭》人共皆知,其实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的杰作。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犯,却不谙水性,东吴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孙权命人造一船大木船,趁着夜雾,直逼曹军营地。孙权坐镇木船指挥,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贸然出击。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许出兵。一个时辰后士兵禀告:"左侧开始倾斜。”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右侧继续受箭。拂晓前,木船返回东吴港口。

    《空城计》却是赵云为救老将黄忠,率少数人马冲入敌军重围,救出黄忠后,杀开一条血路,被逼退入一座蜀军孤城,魏军数万人马尾随而来。蜀军城中仅千余人马,赵云急令士兵在后山砍伐树校,绑在一百匹马尾巴上,然后来回奔跑。赵云下令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单枪匹马冲出城,挺枪勒马,猛然喝道:"常山赵子龙在此!”

    魏军主将见城内后山灰尘滚滚,赵云单枪匹马挑战,疑有埋伏,便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集中在诸葛亮的身上,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是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早有定论。罗贯中大量地描写他的正能量,使读者对诸葛亮的为人敬重有加。

    各位好,我是四九城大磊子,在这简单聊聊。

    其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联系好像讲的都是三国时期的事情,人物大部分相同,历史事件却是有一定出入,三国演义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写成的。具体区别和大家说说。

    1,作者不同,三国志,作者陈寿,史学家,晋朝人,今朝人写前朝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小说家,元末明初人,距离三国时期差了小1200年。

    2,文体不同,三国志是史书,史书主要是对历史的描写,相对而言更加真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更加写意,虚构成分更多一些。

    3,风格不同,三国志在晋朝时期成书,文字表达形式更倾向于古汉语,也就是一字一意,添一字减一字都会影响原意,文字表达更精炼。三国演义在元末明初成书,由于是小说,文字表达形式在当时可以说就是大白话,因为写小说是要卖钱的,写太文会有多少人买来看。

    4,写书人数不同,三国志作者说是陈寿其实不如说是总编撰,因为魏书,蜀书,吴书都是由当地人写的,最终是由陈寿汇编的,这也就会出现某个人物在魏书中和吴书中描写有矛盾之处的原因。三国演义作者就是罗贯中一个人,不过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除了根据三国志外,很多内容还依据前人写的元杂剧收纂而来,比如三英战吕布等等。

    5,侧重角度不同,三国志是在晋朝写的,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源自曹魏,写书侧重点自然偏向曹魏。而三国演义则不一样,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就已经出现。这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南边的刘备为汉室正统,而北边曹操则是汉贼,因为南宋就是在南方。尊刘贬曹思想出现已久,作者自然会顺应人心去写书。

    以上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和联系。

    原创手打,如果您喜欢,记得点个赞吧。


    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三国志》为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次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人部书的概况: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为寿书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寿本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借鉴的思想材料。

    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作现出作者对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立场,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该书用文字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的作品。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西晋人陈寿所撰,是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成书于西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诞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该书是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前者记述的是历史。而后者是文学小说作品。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和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绝大部分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观点和想象将其夸张或有意贬低。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历史故事。(2020/08/16)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人物关系问答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人物关系问答答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