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武王伐纣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武王伐纣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反戈一击的历史故事
反戈一击是一个历史典故,故事说的是: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这个成语是根据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武王伐纣战争来的,所以历史人物是周武王。
春秋时期,吴国的胡翟受到了越国的侵略,而吴王夫差却无动于衷。
于是,胡翟决定使用反戈一击的策略,将越国的使者蒙汇请到城门口作足狼狈之态,靠着一身无名氏的卑劣行为利用越国人的同情心,进而转交了伪造的秘密文件并伙同越国开始炮制谋叛诬罪,最终制造出一个在海吴叛乱的罪名,将海吴(出征)斩首,再利用此草率的战争挑拨越国和吴国的关系,使其血水磨开。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反戈一击的策略可以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但是卑劣的手段并不值得赞扬。
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 1、原文奉上: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翻译: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杀独夫”的行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 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武王是谁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9年。
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继位后,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是为牧野之战。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谥号“武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王伐纣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王伐纣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