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海战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海战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人类海战史上,是谁将海军带入“大舰巨炮时代”
进入大炮巨舰,是一段很长的历程。下面,我来简短说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在最早的风帆战列舰时代,大家都是木船,火炮也是前膛装弹火炮,发射圆形弹丸。此时,因为木船防护力“感人”,大家不用装备口径太大的火炮就能击毁对方舰船。同时,也因为火炮精确度“感人”,只能靠增加火炮数量,来加大击毁敌舰几率。
也是因此,风帆战列舰都是数十门火炮。一级战列舰拥有100门以上火炮;二级战列舰拥有大约90门火炮,三级战列舰装备火炮数量,也在64至74门炮之间。而此时,一级战列舰平均吨位也就2500吨,定员850人(炮多,需要的操作人员也多)。
等进入铁甲舰时代,战列舰的防护能力增加了。在铁甲舰时代,一等铁甲舰排水量在8000-10000吨以上,二等铁甲舰排水量在5000-7000吨。吨位越大,代表着其装甲越厚。不过,因为战列舰蒸汽轮机(动力)技术限制,和炼钢技术限制,战列舰的各部位防护装甲厚度肯定是有个顶点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加“护甲”。在特定部位,可以用到五六百毫米厚装甲,但是,大部分位置的装甲厚度在二三百毫米就行了。
(铁甲舰的炮台装甲很厚,被滑膛炮的爆炸弹击中之后,只留下一个个弹坑。)
例如:二战大和号战列舰的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这是战列舰防护装甲厚度的巅峰。
作为“矛与盾”关系的一环,火炮技术也进步了。火炮口径,也从7英寸、9英寸,一直升级到15英寸!清末,定远号铁甲舰装备的火炮就是克虏伯305mm(12英寸)后膛炮。不过,因为铁甲舰装甲厚,火炮威力在铁甲舰初期有点不够。
(19世纪中期,铁甲舰上装备的达尔格伦炮。为了提升装甲攻击能力,其口径可达到15英寸。)
例如上面提到的定远舰和姊妹舰镇远舰,主体装甲厚度300毫米以上,在黄海海战被日军击中上百次,都没有沉,后来因为弹尽才退入威海卫以自保。定远舰最后中了鱼雷搁浅后,自爆炸毁的。
想击毁一艘铁甲舰,以当时的火炮技术来说,真是有点难度。于是,因为风帆战列舰对轰而消失的“撞角”再次出现在铁甲舰上。木质帆船也可以放下前桅杆撞击铁甲舰。意大利和奥地利在利萨海战中发动大规模撞击战。美国南北战争时,佛吉尼亚号铁甲舰在和莫尼特号对轰半天后,曾多次尝试撞沉对方。但是,莫尼特号太灵活,没有被佛吉尼亚号撞到。两舰无功而返。北洋舰队的很多舰艇,也有撞角。其中,超勇和杨威两艘巡洋舰更是学习英国,专门设计用来撞击敌舰的。
(两侧布局的大炮)
这种战术就影响了之后舰艇炮台的布局。在风帆战列舰和初期铁甲舰上,火炮是布置在战舰侧舷的,方便一字长蛇阵对轰。而撞击战术的再次上场,让大家开始想法让火炮往前方射击。于是,就出现了左右交错布局的炮台。
首先使用这种布局的是英国的“不屈”号。炮台左右交错,前面是撞角。两侧4门火炮可以同时向前或者向后射击。更有利于发挥其主炮火力。
我国的定远舰也是类似布局。舰艇首尾还加了一门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后装式线膛炮(1864)和弹性炮架(1897),并且还有了供弹机,形成舰炮体系。使用的炮弹,也有了更好的爆破弹和穿甲弹。19世纪末,为了对付硬装甲,甚至给穿甲弹头部安装了被帽,以增加穿深。305mm口径的火炮,能轻松击穿330mm厚的装甲。
此时,战列舰被敌人主炮击中,肯定会被重伤,甚至被击沉。战列舰只能靠“运气”和技术,躲避敌人炮弹。而要想率先击中敌人,就要做到两点:装备更大的主炮,以增加射程;装备更多的主炮,一起齐射,以增加命中几率!
(无畏号复原图,10门大根。)
于是,等到1906年,英国开始装备无畏号战列舰,列强们这才正式进入大舰巨炮时代。战列舰巨炮互殴时代,也才真正到来。无畏舰的主炮全部使用同一型号---10门305毫米主炮,并采用统一指挥火控。这也成为之后战列舰的标准设计理念-----即“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大根超远距离互殴,赌上信仰的对射,靠着运气获胜。这也是大舰巨炮时代的一个特色。
而说到谁是将海军带入“大舰巨炮时代”的人,我觉得应该是英国的“炮术专家”和“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爵士。是他牵头设计出了无畏级战列舰,让战列舰进入全重炮互殴的时代。各海军强国在英国无畏舰之后,倾其国力建造搭载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展开全面的造舰竞赛。
这个人选,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所谓大舰巨炮,那么他的定位应该就是指“铁甲战列舰”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全铁壳结构法国“光荣”号战列舰出现,排水量达到5630吨,采用蒸汽机和风帆混合动力,航速为13节,装备了8门239毫米火炮和6门190毫米火炮。它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
人类海战历史上,将海战带入“大炮巨舰时代”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类军事工业发展出来的战列舰,包括木质战列舰和蒸汽时代的铁甲舰、现代战列舰。另外一个是美国军事学家马汉推出的“大炮巨舰主义”军事学说。前者让海战形式发生改变,后者让以战列舰为远洋核心的海军力量有了作战理论。
一、工业革命催使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
凭着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火炮技术和造船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是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的两个核心工业因素,它的结晶则全部用在了战列舰上。早在十五世纪初期,大航海时代里西欧各个海洋大国相继进入海洋,为了维护自己的海上利益和海外殖民地,推出了多层甲板和高尾楼的风帆战列舰,明显的标志是其侧翼多层甲板上有着多门火炮。其后英国、荷兰等国建造出了真正的风帆战列舰。在风帆时代,一艘军舰火炮越多则火力越强,由此在海军中形成了建造巨舰以部署更多火炮增强打击力的做法——火炮的质量和数量,就等于威力。比如英国的一级军舰,火炮一百门以上,额定人员870人之多,整个英国的一级战舰不过十二艘而已!
▲风帆战列舰有着高大的甲板和大量火炮,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战列舰实力最强国家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蒸汽机开始出现,随即出现了铁甲舰,这也是一种战列舰。它以金属为船体,蒸汽动力取代风帆动力,排水量更大,火炮口径更大,威力更大,相对的,火炮数量减少了,但丝毫不影响火炮在战舰中的核心地位。这时候的铁甲舰排水量普遍可以达到一万吨,还有各种通信、观察。指挥等设施。此时的海军和海战,大炮的口径更多就能代表威力,一艘铁甲舰有多强,看看它的主炮口径就知晓。各国海军的铁甲舰数量等同于各国海军的实力和世界地位。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蒸汽轮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战舰动力来源。所以战列舰的排水量可以进一步增大,主炮口径也进一步放大。人类依靠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让“大炮巨舰时代”开始进入巅峰。1906年,英国海军下水”无畏号“战列舰,随后各国也开始跟随制造无畏舰这种战列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海战——日德兰海战,是“大炮巨舰时代”的巅峰表现。随后“大炮巨舰时代”开始一路衰落,当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相继出现后,制海权从战列舰手上转移到航母手中。而日军”大和”号战列舰被击沉则是“大炮巨舰时代”最后的绝唱。从此海军进入以航母为远洋打击核心的时代。
▲德国”卑斯麦“号战列舰也和”大和“号一样是战列舰的代表,是”大炮巨舰时代“的明星,但”卑斯麦“号最终被英国航母和战列舰围剿击沉。
二、”大炮巨舰主义“的伴随着”大炮巨舰时代“形成和没落
“大炮巨舰时代"盛行”大炮巨舰主义“。这是符合以战列舰为远洋核心的海权论军事理论。由美国军事学家马汉总结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在战列舰作为主力的时代,各国对马汉的”大炮巨舰主义“学说非常重视。在一战前后的战列舰大建造时期,该主义被发挥到极致。也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战列舰建造竞争局面。而一战的日德兰海战,则进一步巩固了”大炮巨舰主义“的学说,一定程度上导致二战中多国对航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炮巨舰主义“在二战破灭。
▲战列舰害怕鱼雷攻击,同时防空火力不足,这是从铁甲舰开始就存在的硬伤。但装甲坚厚又使得战列舰没有如此容易沉没
马汉的”大炮巨舰主义“理论归纳概括为: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世界,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就要建造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炮巨舰时代“的各国海军,形成一个主流意识:谁的战列舰越多,吨位越大,火炮越多,火炮口径越大,谁就赢得海战。这种思想一直深刻影响到二战结束。21世纪后,该思想存在微小,但各国海军不断推出更大火力、更远打击距离的舰艇主炮,某种程度上也是”大炮巨舰主义“的延续。
▲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大和“号战列舰,但是也存在先天防空火力不足的弱点。在航母战斗群的打击下,庞大的舰体几乎不用精确标准都有高命中率
”大炮巨舰时代“因为工业和军事学说的发展而完善并盛行,但也同样被军工发展埋没。随着时代的进步,”大炮巨舰"的战争思潮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留存历史长河之中。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哦,欢迎一起留言讨论和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战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战历史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