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定陶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定陶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历史上山东人有当皇帝的吗
  • 猗顿的历史典故
  • 山东定陶汉墓为什么几乎没有陪葬品的痕迹?有哪些历史相关发现
  • 历史上众多显赫一时的商人中,你觉得哪些人可以排进前五?你最佩服哪一位
  • 历史上山东人有当皇帝的吗

    王莽 (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原籍山东东平陵(今章丘龙山街道)人。王莽公元8年代汉自立,建立新朝。

    南齐7人+南梁8人 

    萧道成是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开国皇帝。

    萧道成本来是宋朝(刘宋)的一名高级将领,后期逼迫宋顺帝禅位。南齐的版图覆盖整个中国南方以及越南的一部分。萧道成建立的南齐延续了7代皇帝,这7人可以说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呀!

    后来同族的萧衍篡位成功,建立了南梁,南梁延续了8代,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啊!可以说南北朝时期,南朝基本是在“山东人”的掌控下。

    出生地以及常年活动经历在山东的有西汉废帝刘贺和西汉哀帝刘欣,前者是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后者是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出生于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按照现代人的看法,这两者是属于山东人的。

    猗顿的历史典故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

    正当他为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将富国之策用于治家,遂辗转至当时“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治产积居,与时逐”。

    山东定陶汉墓为什么几乎没有陪葬品的痕迹?有哪些历史相关发现

    2011年,在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一座尘封两千年的汉墓重现世间。

    考古学者在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定陶汉墓是国内已经发掘的此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一座古墓。”

    历史上山东人有当皇帝的吗 - 华夏历史

    7月20日,骄阳炙烤的田野里,一个正在发掘的大型墓葬赫然现于眼前。从顶部俯瞰,墓葬平面整体结构呈“甲”字形,墓道呈斜坡状。

    位于地平面下的墓室口洞开,这座两千多年前建造的汉代大墓,首次面向世人公开。

    黄肠题凑现世 千年汉墓异香扑鼻

    进入墓室前,考古工作人员提醒记者换上雨靴。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表一米之下即富含地下水。墓葬清理之前,整座墓葬在水位之下,墓内全部积水。墓葬发掘采取一边排水,一边发掘的方式进行,墓内尚余少量积水。

    脚下踩着浅浅积水,记者步入黝黑的墓室甬道,一股清幽而深沉的香气扑面而来。时值盛夏,地面温度超过30度,墓内却潮湿阴凉。手掌轻抚墓室内壁,致密的木材被水泡过之后,表面滑腻,质地细密,历经两千年却几乎看不出明显腐烂的痕迹。同行者无不感慨称奇。

    香气正是来自墓室内所用木材。这座黄肠题凑汉墓面积900多平方米,所用木材为3000至4000立方米。墓室内,每根黄肠木长7至8米、宽1米多,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建筑十分考究。

    何谓黄肠木?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解释,“肠”指所选木材是树干的中心部分,这部分木质最为致密,经久不坏,能保护墓室内棺椁免受损坏。“黄”指墓室建造时,所需木材均以黄纸封装,以示用途特殊,为皇室专用。

    工作人员介绍,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目前考古发现,黄肠题凑这种墓葬方式,多见于汉代。国内现已发现的八座黄肠题凑汉墓,木材总用量不过2300多立方米,而定陶汉墓的木材用量超过了八座汉墓的总和。对比之下,定陶汉墓的“分量”之重,举世皆惊。

    层层叠叠的木材构造精致考究,气味芳香,构成了定陶汉墓内最奇异的景象。

    专家认定,这座汉墓是目前我省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也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规格和保存情况来看,该墓葬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

    王墓还是太后墓 墓主人身份存疑

    从形制上看,定陶汉墓堪称一座地下“豪宅”。

    墓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迴廊,迴廊之外为一周外藏椁。其中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四个长方形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室。南北、东西两侧外藏椁布局完全对称。所有墓室均有木质墓门,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

    定陶汉墓被专家认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墓主人身份是仅次于帝王的皇亲国戚,他(她)究竟是谁,引发了种种猜测。

    时间回溯至西汉,定陶国是诸侯王的封地。从墓葬所处位置并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学者认为,该墓葬墓主人应属于西汉晚期的定陶王。

    西汉时期先后有三位定陶王:首王刘康、刘康的儿子刘欣(汉哀帝,追刘康为恭皇)、楚孝王之孙刘景。由于发掘中没有出土可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或题记,目前考古专家只能推测其身份。一种猜测认为,该墓是第一代定陶王刘康的墓葬。

    公元前25年,汉成帝将自己的兄弟刘康迁徙到济阴郡,封为定陶王。

    刘康是汉元帝的三个儿子之一。他先是在永光三年三月(公元前41年)被立为济阳王,八年后徙封为山阳王,再过八年又被徙封为定陶王。

    据文献记载,刘康的母亲傅昭仪受元帝宠爱,而刘康也多才多艺,很得元帝欢心。曾有一段时间,他是太子刘骜继承皇位的有力对手。受诸多因素影响,元帝最终并没有改立太子。

    刘骜顺利即位为汉成帝,太后和汉成帝对定陶王刘康仍十分亲厚,并不因为过去刘康曾经威胁到刘骜的皇位而有不满,对他的各种赏赐十倍于其他诸侯王。

    刘康从定陶国到长安城朝见成帝时,成帝曾挽留刘康,不让他再回定陶国去。他说:我没有儿子,一旦我哪天身体不好,我们岂不是不能再相见了,你就一直留下来陪我吧。之后,成帝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刘康每天侍奉成帝,而成帝对他也非常“亲重”。

    这种情况引起大将军王凤的不满。恰有一天,发生了令人迷惑的日蚀天象,王凤上书汉成帝,认为这个不祥之兆就是由于刘康留在首都所致。于是,成帝只好无奈地含泪将刘康送回定陶国。刘康不久就去世了。

    汉成帝在位20余年,却一直没有子嗣可继承皇位。刘康之子刘欣受汉成帝喜爱,最终继承皇位,成为汉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汉哀帝。

    刘康去世时,其子刘欣尚未封帝,他下葬时的礼遇恐怕不至于隆重至此。因此,也有专家认为,仅从发掘来看,墓主是刘康证据不足,也有可能是刘康之妻、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丁太后去世时,已是天子之母,她更有条件建立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史料记载,汉哀帝曾下诏,动用定陶、山阳、陈留郡5万人,以梓棺来为自己的母亲建墓,用的就是“黄肠题凑”之制。

    只是,该史料又与《王莽传记》中的记载相互矛盾,后者记载丁太后的墓葬在渭城。

    大墓空空如也 仅留一副漆棺

    定陶汉墓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这片遗址上保留有三个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堌堆”。专家推测为墓葬封土,后被村民取土平毁。

    1999年,菏泽市文物处和县文管所曾联合清理其中一座,此次清理的墓葬是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

    考古工作者满怀希望,开始了对墓葬的发掘。在墓葬封土内,发现了较多的唐宋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碗、碟、盘、虎枕等瓷器,另有铜钱、铜镜、铁釜、铁刀等遗物。出土遗物的年代多属于宋元时期。

    随着挖掘的深入,排除墓葬封土后,露出近方形的墓圹。墓圹上部封土之下,有一层青膏泥封护,青膏泥蔓延至墓圹之外;青膏泥之下为封沙,厚约1米。封沙之下是墓室顶部的封护青砖,青砖之下为木椁的顶部。

    墓圹周边分布有一周柱洞,每边7个,分布整齐,木柱已被拔掉,仅存柱洞。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沙槽,宽1.9至2米不等,用黄色细沙封填。沙槽内埋有木柱,木柱尚未完全腐朽,直径25厘米左右,每根木柱间隔5米,与墓圹之外的柱洞相对应。

    专家推测,柱洞和木柱的出现,可能与椁室的建筑过程有关。而大量细沙的使用,则有可能是汉墓防盗的填沙绝技。流沙墓在被盗挖洞时易塌方,以此来防范盗墓贼的闯入。

    在地表以下5.5米处,墓室正门出现。当考古工作者终于踏入墓室内,眼前的景象令人扼腕不已。

    墓室内均有木质墓门,清理前均已敞开着,随葬文物被盗一空。因常年积水,墓底部有厚约20厘米的淤泥。工作人员将淤泥用筛子筛过数遍,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眼前的定陶汉墓,好比一座洗劫一空的别墅。仅留下主室内漆棺一具,也已被盗墓者撬开。墓主人原来应有的金缕玉衣早已不见踪影。

    盗墓分子猖獗 保护方案未定

    “如果没有盗墓者历次洗劫,定陶汉墓就是一座地下博物馆。”一位资深考古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

    根据墓葬清理情况,该墓葬经过多次盗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分析称:“这座汉墓被盗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埋葬后不久,盗洞是直接打通墓门进入墓室的。虽然具体做法还不清楚,但这肯定是最致命的一次。”

    近年来,该墓葬被疯狂盗掘,发现盗洞近30处,盗出部分带文字的墓砖及被锯凿上来的大方木块。

    定陶县马集镇王庄村距离汉墓不过百余米。一位村民说,早在三四年之前,针对这座汉墓的盗墓行动就集中爆发了。“主要是一些来自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盗墓贼,他们在盗墓的空闲时间也来村里买东西。”

    定陶汉墓是盗墓贼眼中的肥肉。考古队领队崔胜宽带记者现场看了两处盗洞,一个位于古墓东北角,一个就在主墓室上方。“这些盗洞有的打得非常准,直接进入了墓室。”

    从盗洞的切面观察,木椁顶部共有厚厚的4层方木垒砌封护。古人想尽办法设置的障碍,挡不住今天盗墓贼的电锯。这两处盗洞均是近年开挖的,洞口不大,刚好容一人进入。其中一个洞口下方甚至有钢筋固定,修出可供攀爬的梯子。

    据了解,仅2010年一年,当地公安部门就缉拿盗墓分子20余人。

    盗墓者的疯狂,令墓葬随时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自2010年10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大家也别泄气,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盗贼到家里偷东西,将所有值钱的能拿走的都拿走了,唯独搬不走的就是大别墅。这也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这个“大别墅”本身就是墓主人生前荣耀最大的象征,更难得的是相隔两千年,保存仍如此之完好。

    虽然墓内随葬品一无所获,但是墓主人的大型漆棺被保留下来。记者看到,木棺外表被防潮材料层层包裹保护。考古工作者介绍,木棺外表髹漆,有漆画和彩绘,其中包含的信息有可能是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线索。

    此外,定陶汉墓发掘出的绝大多数砖上有文字。1.5万块汉砖中,90%带字,举世罕见。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四种形式,还有刻划符号等等。据初步观察,墓砖上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如“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目前可见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多达30余种。

    其中有些文字,连学富五车的专家也不敢轻下断言。这些带字汉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讯息,也为人们留下诸多谜团。

    目前,如何最好地保护已发现的珍贵汉墓,是专家们面临的头号问题。

    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与我省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了多次研究和磋商,就如何保护这座千年古墓拿出具体方案。

    文物部门初步形成了原址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两种方案意向。原址保护即在定陶县马集镇灵圣湖遗址原地征地,墓上建博物馆、展厅、影像室等,就地保护展示。

    异地搬迁保护方案则认为,应将古墓整体在已建成的博物场馆内复原,或再建一座定陶汉墓专题博物馆。采取这一方案的理由是,历经两千余年地下埋藏和地下水浸泡之后,大墓内“黄肠题凑”木料需要脱水保护。汉墓若留在当地,考古人员在技术上无法解决诸多技术难题。

    考古工作者目前仍在进行定陶汉墓陵园具体位置的划定。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陵园?崔胜宽介绍,陵园包括陵和园两部分,陵是最重要的,就是墓葬,现在已经发现了。而园子的具体朝向如何,园内是否有辅助性的建筑包括庖厨、寝殿等,都需要进一步发现。这对于研究这座汉代陵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还是有所发现的。考古人员后来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墓室内地板下发现一竹笥,内盛一件缝有玉璧的汉代丝质长袍。这一埋藏方式为国内首次发现。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件丝织品为女性服饰,基本可以判定定陶大墓的主人是西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这件丝织品的出土,不仅为汉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汉代帝王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史上众多显赫一时的商人中,你觉得哪些人可以排进前五?你最佩服哪一位

    这个题问不太好的,商人是投机的代名,老实人做生意经商是发不了大财的,这是事实中的事实。但,有国家,民族意识的,以经商为国家为民族的,以实业强国,历史上以实业救国的民族英雄,不可于惟利是图的奸商浑为一谈。还是说一下最后一句提问:你最佩服哪一位吧,。在中国百年苍桑中,以实业救国的盛宣怀,还真是一位,在抗战中,多位华侨商人,应该也算在内,。对于挣了中国人的钱,为了自己的私欲,危害中华民族,残害人民大众利益的巨商,不管它有多成功有钱,都是欺宗灭祖的,对于回报族群,社会,这就是对巨商们的试金石,和历史评价的标准,在这标准之外的巨商,是不值一提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定陶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定陶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上山东人有当皇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