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湄潭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湄潭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国的湄潭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生产
  • 贵州湄潭红茶有什么特点
  • 什么叫湄潭试验
  • 中国的湄潭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生产

    是自然形成的

    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南部,东西宽22.5公里,南北长19.9公里,总面积19173公顷。保护区地处乌江分水岭,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峰丛山地、洼地及侵蚀剥蚀三大类型。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是天生桥群,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地球上一定区域内最集中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其成因及“天生桥”内分布的洞穴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观赏价值。[1]

    贵州湄潭红茶有什么特点

    贵州湄潭红茶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茶叶,其主要特点如下:
    茶叶特点:湄潭红茶的红亮叶色呈暗褐色,条索紧结,茶叶质地饱满。其香气独特,香味醇厚,滋味浓,口感饱满圆润。
    生产工艺:采取传统手工制茶工艺,包括采摘、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其中,干燥环节是该茶的遵义重要工艺环节,也是赋予湄潭红茶独特风味的关键。
    产地特点: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系列乌江河谷,气候湿润,土富含有机质,为茶树的特性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加工环境条件。
    文化底蕴:湄潭茶文化源远流长,湄潭红茶作为当地的品种代表茶品,被视为珍贵的工夫礼品和传统习俗的门红茶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贵州湄潭红茶以其优良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属性而闻名。

    什么叫湄潭试验

     “湄潭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推进农村改革试验,探索了新的经验、新的成绩。这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现场会的方式在这里召开,大家也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成果。”去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这样评价湄潭。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湄潭楠木桥村,二十几户村民围着“火炉塘”争吵了很多天,最后吵出了“生不增、死不减”一次性了断田土划分的土法子。这便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制度的由来,湄潭农村改革试验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湄潭于198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这里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肯定,被纳入“中发[1993]1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2002年又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进而成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理论基础,维持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这是“湄潭试验”中最为突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湄潭试验”前后开展了五轮改革,还有三大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一是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得的“户户减负、均衡减负”成果,被“国发〔2002〕12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全免农业税。二是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改革成果,被“中办发〔2014〕71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三是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形成的“四确五定”改革经验,被“中发〔2016〕37号”文件吸纳,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湄潭试验”证明,没有地权稳定,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因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制度安排,把农民土地的权利稳定之后,不仅调动了湄潭农民开发荒山、荒地资源的意愿,形成了现在当地著名的茶产业;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湄潭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这是全程参与、跟踪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两位著名农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的刘守英,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的周其仁,整整用了31年、10余次、近百天,实地田野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湄潭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湄潭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的湄潭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