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三公村历史名人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公村历史名人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八角砚历史
  •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 八角砚历史

    八角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砚台,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历史记载,八角砚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被称为“端砚”,是一种以广东肇庆出产的端石为原料制成的砚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角砚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并发展出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

    在宋朝时期,八角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文人墨客和书法家们必备的文具之一。当时,八角砚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砚台的造型和雕刻也变得更加精美和复杂。

    到了明清时期,八角砚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砚台的造型和雕刻更加精美,成为了当时的名贵文具之一。

    现代,八角砚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砚台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提高。现在,八角砚已经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不过这三个人在正史中的形象与电视剧里面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

    八角砚历史 - 华夏历史

    历史小人物——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周昌,培公是他的字。他出生于大明崇祯五年,湖北荆门人,跟嘉靖皇帝算半个老乡。《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有关于他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主要有三处:

    一是在《清史稿》卷251《图海传》里面提到过他。

    二是在《湖北先贤诗佩》里面,有关于他的几句简略记载。

    三是在《清圣祖实录》中,因其招降了叛将王辅臣,在康熙上谕中提到了他。

    相关的史料就不细说了,只说一下他的历史事迹。从《清史稿》的记载来看,周培公的主要事迹就是招降王辅臣。

    具体招降的过程是:周培公在图海出征平凉的时候向图海献策,被图海选为幕僚。清军围攻平凉期间,周培公提出“说降”之策,图海上奏给康熙,周培公随即得到康熙的亲自召见。最后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平凉,并成功说降了王辅臣。

    至于电视剧中的情节,比如周培公协助康熙破察哈尔,平三藩,拥兵二十万而遭到康熙的忌惮以及向康熙进献《皇舆全图》等,都是小说的虚构。

    关于这个《皇舆全图》需要说几句,历史上确实有《康熙皇舆全览图》,但是这份全览地图是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绘图人士主要是耶稣会的欧洲传教士。也就是说,不懂西洋绘图法,是不可能画出这份全览地图的

    周培公并没有学习过西洋绘图法,很明显不可能画出这种高精度的地图。并且,康熙下令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时,历史上的周培公已经去世了。

    另外还有几点要重点指出来的是:

    其一,网上一些地方文史博客里说周昌是山东布政使,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最高也只到道员。具体可以查《清代职官年表》,康熙二十年以后并没有一个叫周昌的人担任过布政使的记载。

    其二,周培公不是进士出身,康熙十二年有一个叫周昌的进士,但此人是旗人。应该不是一个人,只是同名罢了。

    其三,有些学者指出,周培公在跟上司闹别扭后,便解任返回了老家,他并没有派去东北担任盛京提督。关于他担任盛京提督的记载,多半是谣传。

    骄傲不训——姚启圣

    电视剧里的姚启圣是周培公在临死前推荐给康熙的“平台”人才。此人一出场,就是一身匪气,桀骜不驯,跟谁都敢干,让人看着十分解气。

    历史上的姚启圣的性格,基本上与电视剧的形象类似,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清史稿》列传四十七记载,姚启圣从小就很狂妄自大,颇有游侠气质。有一次他在通州游历,被当地的土豪侮辱。他一气之下就跑到军营投军,后来因军功做到了通州知州。上任后,就把当年侮辱他的土豪抓了起来。然后官报私仇,把土豪给打死了。上面派人追查此事,他也不含糊,直接就弃官跑路了。

    后来姚启圣投亲,沾了亲戚的光,入了汉军镶红旗,在康熙二年的八旗乡试中,考中了第一名,旋即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现在的中山市)。担任知县期间,由于得知前任知县因亏空被下了大狱,姚启圣便自掏腰包,替他还了钱。再后来由于他擅自开了海禁,私自跟葡萄牙人做生意,被广东总督卢兴祖弹劾,被判死罪。不过由于正好赶上大赦天下,捡了条命。

    三藩之乱的时候,姚启圣自己组织了数百人的团练,投靠康亲王杰书,并把自己做生意攒的十五万两银子全部捐做军饷。平定三藩后,康亲王杰书先后举荐姚启圣做了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负责平定台湾的工作。

    从姚启圣捐银子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善于经商赚钱的人。三藩之乱期间,他就赚了很多钱。这些钱后来基本上都花在了++++上面。

    1682年,康熙下令发起了澎湖之战,命姚启圣负责后勤保障,而命施琅独自带兵,专门负责攻取台湾。姚启圣在后方保障上可谓竭心尽力,他把家中的银盆杯碗和妻妾的金银首饰“悉数抵算”,官兵们见此情景“相视感叹,莫不涕零,各矢用命。”

    自康熙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姚启圣倾家荡产筹措军资共计白银四十二万八千两,中间还包括资助修造学校、赈济灾民、营建民房,制造大小战船100余艘等。花的都是他自己的家产。

    可以这么说,在平台过程中,姚启圣之贡献不亚于施琅。然而台湾收复后,康熙却故意不赏赐他,这也直接导致姚启圣就因气愤而一病不起,最后病逝了。

    当他病逝后,家中穷的“肃然无储蓄,诸子卖田以藏,贫如故。”

    这正如他在平台后方供应时说:“即家徒四壁,债累难堪,实所甘心。”

    理学大师——李光地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个能臣,临退休之前坐到了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丞相)。不过他的政治成就一般,他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在理学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光地的水平排不上名次,地位很低。但是如果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的话,就一定要研究李光地。因为康熙前期的理学家,如熊赐履等人,就一直力图以教化君主的方式树立儒学的地位,扩大儒家政治文化在清朝国家机器中的影响力,促进清朝在中原地区统治方式的转型。

    说白了,就是给理学找出路,让理学能适应清朝的统治。同时也让理学进化,服务于清朝的统治。

    熊赐履退休之后,杠过理学大旗的人,就是李光地。当时他的具体工作是:主持朝廷的修书工作,为程朱学说树立一个适应于清朝的教化范本和媒介,从而确定了儒学道统在清代官方意识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客观上说,他在清初官方的语境内,为理学争得一席之地,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清朝在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形态

    至于他和蓝齐儿的爱情悲剧,就不要太当回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公村历史名人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公村历史名人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八角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