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七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七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你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个是“七律第一”?你愿意为谁投下一票
这个还真难啊!
这两首都是唐诗七律之冠,所谓一时瑜亮难分伯仲。
其关键在于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杜诗沉郁顿挫,落魄潦倒,而崔诗空灵开阔,疏朗淡忧。从格律到意境,从词藻到韵律尽皆无从挑剔。
尤其是崔诗更是让诗仙都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杜甫的这首诗真的是那种穿透你胸腹的悲叹,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谁写哀伤如是雄阔,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谁能承受极其落寞心情下的如此凄景。
如果真的说个高下,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给崔颢。为什么?我只能说,崔颢的诗至少比杜诗圣乐观些,开放些!
谢邀!
崔颢的《黄鹤楼》与杜甫的《登高》两诗,各有千秋,不能说谁的第一,谁的第二,只能说你更喜欢哪一首。我喜《黄鹤楼》多一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谢邀!
一、
《黄鹤楼》不是七律。
严沧浪在《沧浪诗话》里著论不严谨,误导后人。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本本”来?许多“本本”
可以拿,有些“本本”观点拿不得。创作的本质在于打破框架一一这有些出题了。再说,严羽《沧浪诗话》只是一家说,不是类书,不是《辞海》。
二、
假设《黄鹤楼》是七律。我们给评“谁是第一”有多少意义?做诗之美和摄像之美近似,有仰视之美,侧视之美,正视之美,朦胧美,隔帘观花美。角度不同,我们把最好的一面示人,摄像做到了。诗做到了。当然,好作品全角度美。象西施,肚皮痛也好看。
那么我们怕争论吗?不怕。文坛本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音去甲子余,犹可作准绳。个人认为要评这两首诗“谁是第一”一点没意思。
文人很忌讳评第一的。崔颢杜甫醒来说:我写的不是比赛稿。我是写来叫你们欣赏的。
末了晒一首去年春游武汉黄鹤楼作的小诗:
长江烟去五千城
黄鹤一飞不见身
蛇卧龟横空对望
鉴今洞古两沉沦
1 先看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南宋胡应麟《诗薮》中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似乎,崔颢的这首诗比杜甫的更有名气。
2 赏析
崔诗表达吊古怀乡之情。
尤其前两句意韵悠长。
昔日仙人已乘黄鹤远去,此地空剩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为不回头,朗朗碧空千百年来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当繁华热闹如同江水流逝,是无数人登临后,追古抚今,咏叹感伤。
是历经沧桑,人事无常的失落与惆怅。
三四句旷古之乡愁更易共鸣。
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萋萋如茵。
落日楼头,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江上水气氤氲,心中乡愁迭荡,悠远渺茫,意韵浓长。
杜诗抒发忧时伤世之叹。
颔联名句。
三峡山势险峻而风急,猿声悲切,水鸟迎风而飞,来来回回。
远望群山连绵,仿若树丛无边,落叶飘飘,萧萧而下,俯视脚下长江,浪潮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是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凄苦哀伤。
三四句可以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年老、多病、流落、戒酒、家愁、国难...所有愁苦齐集,却无一处可安,杜甫之苦难与大爱,无人可及,高山仰止。
3 相较
崔颢存诗仅四十来首,出名唯一《黄鹤楼》,杜甫存诗一千多首,出名者无数,“诗圣”之名不是虚的!
《黄鹤楼》,不遵七言平仄格律,颔联不讲对偶,率性,自然,流畅,洒脱奔放,一气呵成,语言通俗浅白,风格清新幽远,
还有李白的功劳,“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明 金圣叹认为:“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
这可能是崔诗广为流传的原因。
杜甫《登高》,风格沉郁,思想沉重,似背负太多人生苦愁,家国梦想,负重蹒跚而行,语言精雕,苦吟而成,中规中矩,堪称七律之范本,严谨,雄浑,再苦的诗也不失其气势!
明·胡应麟《诗薮》:“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这或许就是后世学诗之人推崇《登高》的原因。
正好应了两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于我而言,
更欣赏杜甫《登高》,登临远眺,忧思伤民之大爱!
崔颢率性而作,毫无羁绊,开阖自如,是妙手偶得之的天成,即兴之作,最是淋漓尽致。
杜甫精于格律,严丝合缝,极其规整,在精雕细刻中作成,讲究过于常人,使律诗具有更多承载。这一首诗尤其是。
比较来说,声情气貌,崔颢胜,技艺工拙,杜甫优。一个开盛唐七律先声,且出手就是太白也不可及的高峰,一个写出律诗极大成的范式之作,应该说,两首诗都够资格享有七律第一的名头。
就我个人来说,我会投崔颢一票。尽管杜甫诗圣位高,铁粉也多,但这不是诗人排名,而且光从传播与知名度来说,崔颢《黄鹤楼》也要广于杜甫《登高》。前者因为有诗仙狂捧加持,料太大了。用今天的话说,这叫有话题度。
而且,从《唐诗排行榜》来看,第一首就是崔颢的《黄鹤楼》,而杜甫的《登高》
,远在10名开外。显然,在同为绝唱的情况下,崔颢的《黄鹤楼》允为七律第一,比杜甫的《登高》更有说服力。
高纪明七言绝句
高纪明没有写过七言绝句。
因为高纪明主要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狂夫》、《扫楼月》等。
而七言绝句则是古诗体裁之一,由于其形式特殊,很少有现代诗人尝试写作。
如果想欣赏优美的七言绝句,可以阅读唐代诗人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之作。
有因为高纪明是一位优秀的古诗词作家,他的作品中包括了七言绝句。
而七言绝句是指每一句有七个字,含义完整,且不与前后句相对联。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遗产。
如果你对高纪明的诗词感兴趣,可以去阅读他的作品,体会其中的诗意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不存在“”这个名词。
可能您指的是古代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因为“高纪明”并不是一个与文学或诗歌相关的术语或名词。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七言绝句流传广泛,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出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对于喜爱古诗词的人士来说,阅读杜甫的七言绝句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高纪明的确写过七言绝句。
高纪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多种诗体,包括七言绝句。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清明日,寄陈左史》,即是一首七言绝句。
高纪明的七言绝句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感。
他通过细腻、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
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持。
高纪明创作了多首七言绝句。
因此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果是要问高纪明有哪些著名的七言绝句,那么可以结合高纪明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深入探讨他的七言绝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果是要求我们背诵高纪明的某首七言绝句,那么我们可以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并附上原文和翻译,以方便读者理解和学习。
七律圣手是谁
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语出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李商隐被称为“七律圣手”,他擅长写律诗,尤为擅长的便是无题系列。而他的写作风格却是源自于他的妻子以及他对诗歌的理解。李商隐的诗作继承了杜甫的写作传统,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这一风格大多数是因为他在写诗的时候,时常喜欢翻阅典籍。到了后期,与妻子相遇的时候,他转换了风格,他便把满眼的欢喜写在诗中,那时的他诗词是缠绵悱恻充满着爱情的诗情画意。让人看了脸红的情诗,是他为妻子王氏发自内心的珍惜。
后来,妻子王氏离开了,李商隐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他思念亡妻,于是写的诗多数是凄凉婉转的。有人好奇,为了一个女人何至于此呢?李商隐把这个问题全部写在了他的诗中,并且奉行了一生。
“七律圣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712年-770年)的称号之一。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和“诗圣”,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刻的社会批判、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被后人称为“诗史上的伟人”,被誉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杜甫的大量诗篇中,有很多是七律体的,因此他被称为“七律圣手”。
杜甫五古七律还是五律七律
是五律七律。五言是五律 ,七律是七言杜甫有名的五律是望岳,春望。七律是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律•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七律长征的作者,写出了惊心动魄什么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很擅长以古诗词抒发政治豪情和革命斗志。
读七律长征的颈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的画面。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河水拍击着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红四团的勇士们一边铺着木板,一边匍匐前进,对岸的国民党机枪声突突的响了,子弹交织着一道道火网,封锁着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突击队员们全然不顾,继续向前。有人中弹了,从几十丈高的泸定桥掉了下去,瞬间被滚滚河水席卷而去。
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以压倒一切的勇气与决心,吓跑了对岸的国民党反动派。
七律长征提到两次惊心动魄战役分别是:巧渡++江和飞夺泸定桥。
巧渡++江:我军以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 攻,吸引敌军主力,再以主力部队攻打绞车渡敌军,用六只木船完成渡江任务。
飞夺泸定桥:在只剩铁索的泸定桥边,面对桥另一边的 强大封锁,我军以22名英雄突击队为先锋 ,强夺泸定桥,让大部队顺利通过泸定桥全歼敌军。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七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七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