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吃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吃饭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我国是从哪个朝代才开始吃一日三餐的,以及从哪个朝代开始吃炒菜的
  • 明朝皇帝每餐吃多少菜
  • 我国是从哪个朝代才开始吃一日三餐的,以及从哪个朝代开始吃炒菜的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均起源于宋朝。

    一日三餐

    其实早在汉朝,诸侯与贵族等上层就已经“一日三餐”,然而因为农业并不发达,大部分的平民百姓依旧是每天吃两顿。宋朝以前,即便是相对富庶的隋唐时代,依旧施行“宵禁”制度。夜幕降临以后,熄灯封禁。

    中国历史人吃人记录 - 华夏历史

    直到宋朝,除了经济发展让当时的百姓生活富裕之外,宋朝正式解除了宵禁制度,用来交易的“市”和用来居住的“坊”逐渐融合,百姓开始有了夜生活,晚饭开始大规模出现,形成了一日三餐。

    炒菜

    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炒菜,因为青铜器与铁器以及食用油的限制,当时能够食用炒菜的并不多,主要还是上层与富贵人家。

    古代的铁器炊具普及之后,但食用油仍旧匮乏,当时的肉类昂贵,尤其是猪,非常少见;而植物性油脂,古代的植物油主要来自于大豆油,而如今广泛食用的菜籽油并没有,因为古代油菜是用来吃而不是榨油的。

    直到宋朝中后期,铁锅与猪油、荏子油、麻子油等广泛推广开来,炒菜开始兴盛起来。炒菜兴盛以后,迅速成为了中国菜的主流之一,而宋朝也开始出现“外卖”这种新时尚。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还没有“用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定时吃饭”是人类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商朝时已经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先秦时期,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这两顿饭以今天的标准,可以看作是“早饭”和“晚饭”, 但古人不这么叫。在古代,人们通常把一天中的第一顿叫做“朝食”,或称“饔”,而把第二顿,也就一天中最后的那顿饭叫“餔食”,或称“飧”。

    那么古人是如何确定这两顿饭的进餐时间的呢?当然是根据太阳运行来设定,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将一天的时辰划分为12个阶段,太阳刚出来时,叫“日出”。古人一般要等到日上三杆时才吃第一顿饭,也就通常所说的“食时”。当后来十二地支引入对应十二时辰以后,“辰”对应的时段为食时(相当于现在早上7~9时间),因此又有“食时辰”的说法。当太阳运行到西南方的“晡时”,对应十二地支的申时(下午15~17时),人们才开始安排吃第二顿饭,东汉许慎在《说文.食部》中称:“飧,餔也,申时食也。”

    秦汉时期,普通人家或者等级较低的官员们多保持“两餐制”,但即便这两顿饭也要因人而异。《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旦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而在贵族中已经普遍实行“三餐制”,汉代按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当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流放时,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以后,但真正普及则是在隋唐时期,那时,民间基本上都是一天吃三餐,与现代概念上的的“三餐制”相差无已。这一时期,“中餐”、“午饭”这类词汇开始流行,并大量出现在当时文人诗句中,贾岛的《送贞空二上人》中就有:“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白居易的《咏闲》中则有:“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中餐、午餐都是“中饭”的意思,因其处于早、晚两顿饭的中间,又在中午时分吃,故又名“中食”、“昼食”,此时的中餐已经成为一天三餐中的主餐,秦汉及之前人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朝食”反而退居次位。

    需要说明的是,“三餐制”虽然在唐时已经普及,但“两餐制”并没因此就退历史舞台,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饭,有的地方一天吃两顿饭,到明清,乃至今日依然如此。清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就记载了清朝各地的饮食风俗:“我国人日食之次数,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如当时的兰州人便“日皆二食”,而江淅宁波至绍兴一带则是“日皆三饭”。

    而炒菜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则出现于南北朝时间的《齐民要术》。这本书中,介绍了两种菜的制作方法,一是炒鸡蛋;二是炒鸭肉。炒鸡子(鸡蛋)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鸭煎法:用新成子鸭极肥者,其大如雉,去头,烂治(按,烂疑为切之误),却腥翠五藏(同脏),又 净洗,细创如笼肉。细切葱白,下盐鼓汁。炒令极熟,下椒姜末,食之。不过这样的美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得到的。只有到了经济繁荣的两宋时期,随着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炒菜才真正兴起。

    明朝皇帝每餐吃多少菜

    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明朝天子吃啥:

    从节俭到奢华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历尽生活的苦难才当上皇帝,他深知江山得来不易,坐上皇帝的宝座后,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一天吃两餐,饮食不过是家常菜肴。每天都吃一道菜——豆腐。马皇后也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还亲自主持宫内的饮食。有一次朱元璋要为马皇后举办“盛大”的生日宴会,群臣兴致勃勃地来,想要大快朵颐一番,品尝到的也不过是四菜一汤。四菜一汤一度成为宴会的标配。

    不过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并没有继承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奢华了,饮食也跟着铺张浪费起来了。明朝中后期宫廷之中依然保持着豆腐的习惯。不过这豆腐已经不是普通黄豆制造而成的白豆腐了,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看似普通的豆腐,其实耗费了上千只鸟脑,极尽奢侈。

    皇帝的不同口味

    皇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们的饮食,完全凭个人的喜好。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平常所吃素菜为主,也有“獸酗脯”、“五色芝”这类修仙的食物。明穆宗有时喜欢吃驴肠,有时想吃果饼,常常叫尚膳监甜食房的人到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采买。而他的皇后喜吃“市饧”,去崇文街坊釆买。木匠皇帝熹宗喜食什锦海味杂脍,用炙蛤鲜虾、燕窝、鲨翅等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崇祯皇帝则对燕窝鹚情有独钟。每次厨师煮好汤,先呈递给太监,经过五六人的品尝,参酌咸淡,皇帝才能品尝到美食。

    皇帝爱吃素

    每当遇到斋戒时,皇帝干脆吃素,减节饮食。明孝宗有过一年111天吃素的记录。在吃素其间,不仅禁止屠宰,而且赐宴也用素食,以减省原本御膳所需的猪、羊鸡鹅等物。当然,皇帝吃的素食可不是民间的普通素菜,其制作方法只能让我等平民叹为观止。比如嘉靖皇帝因久居西内享玄设醮,吃素的日子居多,但供给嘉靖帝的素食,必须“皆以革血清汁和剂以进”才能对皇帝的胃口。崇祯皇帝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令厨师就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沸取出,用酒洗尽,最后用麻油烹饪成菜肴。

    宫廷饮食丰富多样,包括了主食、甜食、菜肴、茶食、酒、茶、贡品等,其中不少是独创食品。总而言之,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越到后期越是极尽奢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吃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吃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历史人吃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