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文化丛书第五集观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文化丛书第五集观后感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读历史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鉴古以知今。“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善于学习先人们的经验而少走弯路,又可以从前人们身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绥靖误国,有宋一朝,一直奉行缓靖政策,最终国破家亡。
暴秦不长,用法过于酷严,便寸禾不长,仅十几年时间便毁于一旦。
文景之治天下太平,但由于放纵过度而酿七国之乱。
隋疡帝穷兵赎武,二朝而亡。
只有刚柔相济,国才治,民才安。这些知识都是从历史中学来的。
至于我们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历史中学习,免走弯路。
“读史使人明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这是两句形容历史重要性的千古名言。
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历史过于枯燥,而且几乎都是政治方面的记录,看起来似乎与个人无关,远不如眼下广受欢迎的心灵鸡汤类文章来得实际。
但历史的两大特质,决定了其不可替代作用:
一、历史的价值,出于其真实性
无论如何漂亮的文字,如果只是出于投人所好、脱离现实,那它除了带给人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无实际的正面意义。
历史的最可贵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中国的史书,是根据古时帝王、权贵、高官身旁的起居官所做的记录而成,虽然某些朝代陆续出现了一些皇帝篡改起居注的现象,但从整体而言,真实性值得信赖。
只有真实的事物,才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为何底层小官员出身的刘邦能战胜楚国贵族项羽?那是他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掌握了各势力的利益述求,建立了符合各阶层需要的广大统一战线;
为什么两汉能存在400年,而秦、隋两大跨时代的王朝却只能昙花一现?那是因为汉朝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能够平衡权贵、地主、外戚、百姓之间的基本平衡;秦、隋的执政者则无视现状、过于冒进,破坏了社会的基本架构;
为何会出现五胡乱华?西晋政府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并且内部争权夺利、严重内耗,失去了对境内各势力的掌控;过于奢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失去了民心;
为何唐玄宗既创造了开元盛世,又培育了安史之乱?这几乎全视乎是否用对了人。什么叫对的人?做正确事情的人,而不是善解人意、投皇帝所好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以上只是举例。历史上的任何兴衰,背后都有深层原因。如何避免同类灾难重现,史书是最好的借鉴。
二、至理相通、人性如一
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至简,人性数千年不变。大至社会、中对企业、小至寻常百姓,都能在其中看到可供自己借鉴的基本道理。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在众望所归中成功篡汉,没多久却众叛亲离?甚至尸体被人分食?因为通过收买人心获得了权力,却没能解决社会面临的迫切困局,典型的失信于民的必然结局;
企业在选择接班人时,是按照资历,还是根据能力与功劳?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同室操戈,李渊面对的这一人间悲剧,就此未能处理好这一难题的严重后果;
著名的唐初四杰,为何才华横溢却难得善终?除了杨炯之外,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为什么均死于非命?他们的同僚已早有预测:“虽有才华,却浮躁显露”。
......
不管你是任何身份、任何角色,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有用的知识,并以此指引你的人生道路,然我们少走弯路。
正史漫谈,欢迎关注。 研究历史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不但是哲学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历史。人类的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自然包括对自己过去的好奇心。 研究历史,可以避免我们重新走以前的弯路。举个例子:鸦片战争我们打败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打赢?结论是我们不可能打赢,因为我们已经整体落后了。 越了解历史,对于国家大事越能冷静看待,不容易被民族情绪,以及各方面有意的引导所左右。学习历史还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看法可以借鉴。而且对自己的心性是种缓和。文史类的东西永远都给人以哲学的内涵。当我在学习历史的时候,经过思考、分析和记录,对人性的认识我觉得在不断地增强。 看《成语故事》,读到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异国为奴数十载,每日睡草席、尝苦胆提醒自己家仇国恨不能忘、须得报。我的收获是:忍得住漫长的苦,才能迎来甜。 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比起此句更爱“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而言,总会想当下的绝境未必是绝境,但凡有另外的可能,都应该去尝试,盖世枭雄留下的不应当是惋惜之词。我的收获是:如若挨过绝境,将来未必不可期,忍过苦难,坚持下去,后来的路未可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丛书第五集观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丛书第五集观后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