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说明不是思想家,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说明其已得戒,行为规范符合自然规律,已入道门,是为圣人。作为万世师表,是教育家。后人渐行渐远,对师不恭不敬,快要不认识了。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私家办学的先驱。说孔子是思想家有些勉强,他思想保守,”克己复礼”是他的思想核心,只是为了维持旧制度。他的思想对社会进步没有指导意义。仁义礼智信孝悌是之前社会早已认知或形成的社会公德。孔子只是在教育和教学中进行整理和强调罢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如温故而知新,勤学好问,勤学敏行,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教育目标。但是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入仕者寥寥无几。前人也曾对儒生有过“文不能治世,武不能执兵”的评价。

    孔孟之政论,将统治阶级自吹自擂的德制文治摆在第一位置,定制君与臣、臣与万民之间天生的主奴关系……孔孟否定法制与法治的均权平治作用,认为王权与皇权至上、不容贱民质疑反抗……中国历代封建君主推祟孔孟德治之术,普遍轻视甚至讨厌公立法规对自己的约束作用,以致于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进步步数为零……当欧洲与日本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人还在甩着猪尾巴辫子山呼鞑虏万岁……直到《共产主义宣言》走进中土大地,中华民族才迎来新生!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和评价孔子,是不同的:

    ①中国人与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欧美人不同;

    ②有些人把孔子捧为圣人;

    ③有些人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

    ④有些人认为孔子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普通老师;

    ⑤有人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些有点道理,有些则很保守,是反文明进步的;

    ⑥有些人认为在同时代人类各社会和文化中,有很多民间的谚语、传说、故事、寓言在说理上比孔子的言论要深刻得多;

    ⑦有些人认为孔子一些有用的言论只是人类中一些极为普通的常识而已,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如果放在现在,一个高喊理想,一心扑在事业上,不惜抛妻弃子,却最后连事业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男人绝不会落得什么好的口碑。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 - 华夏历史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成了现在大家口中的圣人,此男子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孔圣人!

    这个男人从出生的时候就充满玄妙的色彩,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但是呢,他祖籍可不是这里,他的祖先是宋人,这也成为了后来其抛妻弃子的一个隐藏要素。先说他的身世。《孔子世家》说叔梁纥跟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个叔梁纥是谁?实际上是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而且是一个色心不死的贵族。只因为他在六十岁的时娶了颜氏之小女,这颜氏女就是当时还没满二十岁的颜徵在,差了40多岁,别说当时,即便是现在,也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啊。

    更何况在当时有一说法是男子16至64之间生育为正常,可这个叔梁纥生孔子的时候已经行将枯槁,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野合。

    当然,虽然说是野合,但是孔子这个他父亲的老来子实际上还是属于正经的婚生子的,只是因为他母亲是续妻,而且父母年龄差距确实有些大,才会被人带着有色眼光来评论。

    当然,历史总是伴随着夸张,这一点在《史记》中展现无遗,竟然说孔子是尼丘山神与颜氏女感通而生,与刘邦的生法如出一辙。

    当然不否认这是当时一个塑造伟大先人的一种手法,但是现在我们只是当做一个故事听听也就罢了,总而言之,这个后世的圣人,算是在公元前551年正式降世了。

    只不过,出世的他,也没有太得到上天的眷顾,首先就是生活,由于他爸爸太老了,所以就在小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而他和母亲则被父亲的正妻施氏所逐,只能与母亲来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一个没落贵族的庶出后人,听着就没有什么含金量,还是孤儿寡母,想来也没有什么好的日子,所以从小,他就品尝了世间孤苦。

    因此孔子后来才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什么意思?就是受了很多苦,能做很多苦差事。不论是算账看库房,还是种地喂牛羊,可都没少做。

    不过俗话说的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穷也造就了他不一样的气质,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家庭环境从小就让他对名望、政治产生了不一般的执着!

    再来就是孔子天生异像,所谓异像就是有说孔子生下来头顶就像丘陵一样,四周高中间低,因此取名曰丘。当然也排除是一个夸张的手法,但是不论如何,他的外貌至少也和人见人爱沾不上边了。

    总之,这样的日子来到了他十七岁的时候,执念让他志于学,他深知想要改变命运,只有通过才学出仕一途,只是他的母亲这一年去世了,不过这个年纪的他,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孤儿了,于是他决定为符守孝三年,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刺激他的事情。

    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邀请“士”赴宴,以收揽人心,好学的孔子身份也是“士”,便欣然前往,只可惜他不知道,人家要的不单单只是这个名号,而是联络权势,故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挡在门外实属正常不过了。

    这时候,孔子深知,若要扭转局势,只能加倍努力,于是他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一个不落的全都学,还在十九岁的时候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史称亓官氏,一年后有子为鲤,字伯鱼。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二十多岁时,他因博学知礼名扬鲁国,按理说,此刻他终于农奴翻身做主人了,可是执念让他不会满足于此。

    他在鲁国一步步的往上努力着,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君主昭公国内真正有权力的三桓联手打败,甚至还被赶出了鲁国,终身再未回来,最后死在了齐国。

    而原本政治体系的洗牌,也让孔子知道自己再没有好的前途了,可是不甘心的他却不可能放弃,早知道自己祖上就不是鲁国人的他,对于鲁国也没有太多的祖乡之情,因此他竟然做出了抛妻弃子的举动,辞官跑到了齐国。

    只可惜,在那里又哪是那么容易受到重用的呢?,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年过去了,等到再回鲁国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二了。

    他重新冲击鲁国仕途,直到五十一岁的时候,孔子慢慢的成为了鲁国的大司寇。只可惜这个高光时刻,最终还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计谋并不算成功,让鲁国几乎迎来大治,但是最终功败垂成,孔子仍然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自此,他只是心灰意冷,最终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十四年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了,他再一次抛妻弃子,只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只是这一次,他也再没能见到自己的妻儿。

    这十四年里,他奔走于齐、卫、蔡等诸侯国,诸侯国的国王们,一开始礼敬他,后来纷纷回避他,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能实现,因为在他们眼里,孔子只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夫子,一个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没有什么真本事。

    后世才得到认可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在他生前并未实现,对于他来说,一切努力终究只是泡影。直到六十八岁的时候,鲁国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不单如此,当他回去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妻子亓官氏在已于一年前去世了;两年后,孔子的儿子伯鱼也去世了,真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时候,他终于破开了一切枷锁,彻底从欲念之中醒来,既然天下无道, 他便退而著书,删编《诗》、《书》, 改定《春秋》,并且教诲弟子三千。直到七十三岁的时候,他终于撒手人寰。

    只是他不知道,直到他死后约三百多年,其学说著作被人从墙体里“挖出”,再经儒生董仲舒“改造”,使其走上了神坛,开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同泰山般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令后世敬仰。

    只是作为一个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他,哪怕成了后世人们口中的圣人,这样的人生,他又是否还愿意再来一遍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