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唐朝的姓荆的历史人物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的姓荆的历史人物是谁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识荆恨晚典故
  • 高适投奔的是谁
  • 识荆恨晚典故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唐朝时候,韩朝宗为荆州长史,喜欢奖掖提拔后进之士,受到时人的仰慕。李白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和举荐,写了《与韩荆州书》,提出自己的要求,其中写到“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识荆”即由此凝缩而成。后用为久慕其名而初次见面的敬词。

    高适投奔的是谁

    回答张守珪历史上本应是安禄山在本片故事里,主人公高适曾前往幽州投奔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大约在734年)。他去边塞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

    哥舒翰

    高适的祖籍在渤海蓨县(今景县),出生于官二代家庭,他的先祖高洪曾在东汉时期任渤海太守而举家迁居蓨县,此后六百年间,其家族一直人丁兴旺,出了大量王侯将相。而高洪的16世孙高洋还建立了北齐王朝,使蓨县高氏家族一跃成为北方的皇族。

    哥舒翰是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的儿子,因战功升至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他性格豪爽,仗义疏才,喜欢交往,爱读《汉书》、《左传》等史书,许多有才学的人投到他的帐下,使他的幕府人才济济。高适主动投奔哥舒翰。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赏,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并把高适视为心腹,常随左右。高适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马后效力。

    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韶州(广东韶关)长史,他少时跟随父亲客居岭南。年轻时,他曾经游历过浙、闽一带,也曾经同梁洽游历荆、襄地区。开元七年(719年),父亲高崇文在扬州去世后,家道趋于中落。

    高适耻于预进士、明经常科,二十岁前后,第一次西游长安,求仕无成。这次求仕失败之后,高适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

    此役,“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馀党潜窜山谷。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塞上》《蓟门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喊稿毁用,便回到宋州。

    开敬兄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后写了《燕歌行》《画马篇》等诗。天宝三载(744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山东单县),登琴台,怀古赋诗。

    他又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于天宝六载(747年)回睢阳。在游历途中,他创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回到睢阳后,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高适(?-765年2月17日),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

    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郑备,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的姓荆的历史人物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的姓荆的历史人物是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高适投奔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