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扶大厦将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扶大厦将倾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左宗棠跟曾国藩交恶是真的还是演戏
左宗棠跟曾国藩交恶是真的还是演戏
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一时瑜亮”,二人之交恶,一半是真,一半是戏,或者说他们二人是意气之争。
左宗棠是一个很有傲气的人,自诩“今亮”,被胡林翼夸为“近日楚材第一”,也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即便是老对头曾国藩对他的聪明才智也是赞不绝口。
他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登科及第不过是探囊取物的一碟小菜,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轻而易举地中了举人,却卡在了会试,1835年的会试他和举人之身擦肩而过,1838年的会试他连边都没碰到。
于是,他摇了摇头,发誓再也不会参加科考了,自己如此才学竟然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所以,不考也罢!
曾国藩却不同,1835年的会试他中了,随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便坐到了从二品高官——礼部右侍郎的位置。
后来,曾国藩回乡丁忧,适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半壁,他携势而起,以文人之身带出了一支在战场上驰骋的军队,他自己也化身为一个儒将,为人所称颂。
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是成功学领域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当曾国藩已经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曾帅”的时候,左宗棠虽已也以一介幕僚之身名动湘楚,可终究没有官身,难以一展胸中抱负。
左宗棠此后能够脱离这段如陷泥淖一般的愁闷,说实话,是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的。
他在1860年因羞辱零陵总兵樊燮而被迫离开骆秉章的幕府之后,原意北上,但到了襄阳之后他突然收到了胡林翼托人送来的密函,让他放弃北上的念头。
因为此时“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络四布”,官文又“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左氏若执意入京,恐怕难逃一死。
左宗棠这才放弃了北上入京的念头,正当他痛于报国无门的时候,经过曾国藩、胡林翼的连番举荐,咸丰皇帝任命他为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如此狂傲的左宗棠,却迫于残酷的现实,去给曾国藩打下手,当时的左宗棠心情虽谈不上有多失望,可或多或少也有一点郁闷。
左宗棠,从来不是一个甘居于曾国藩之下的人。
所以,他在得到了清政府的任命之后,很快便借着自己在湘楚当幕僚时积累出来的人望,从湘军中挖了一些人,然后组建起了一支5000人的楚军。
曾国藩的起家资本是湘军,左宗棠的起家资本则是楚军,只不过左宗棠晚了几年。
曾国藩也知道左宗棠不肯,也不可能屈居于自己之下,所以对于左宗棠的一些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更是向清政府举荐他当了浙江巡抚。
随后,左宗棠以浙江为依托,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便当上了闽浙总督,至少,如果不加衔的话,他已经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可是,左宗棠和曾国藩二人为什么会关系破裂,甚至是交恶呢?他们的交恶又到底是真是戏?
对于,左、曾二人的交恶,只能说一半是真,一半是戏。
左宗棠曾经这么评价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难道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去平定东南的叛乱了?我看不然。”
他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即便没有曾国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我左宗棠也能代替曾国藩统帅三军,为朝廷平定天平天国运动!
更深层次的意思便是,没有曾国藩的话,平定东南之功便是左宗棠的了,是曾国藩挡了路。
从这一点去看,左宗棠的自负和狂傲是他和曾国藩交恶的一个原因,文人相轻,才华绝世之人更相轻。
可是,左宗棠听说曾国藩病逝后,却又忍不住感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媿不如。”
所以,我才说左、曾二人的交恶只有一半是真,更多的是意气之争。
那么,左、曾二人可以说已经位极人臣了,为什么却要演一场“交恶”的戏呢?
不论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他们都是带兵打战之人,手握重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的兵已经成了清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如果他们不闹翻的话,清政府能坐得住?慈禧能坐得住?
曾国藩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有人传出了湘军内部有人“劝进”的消息,所谓的“劝进”说白了就是要造了清朝的反,让曾国藩当皇帝,吓得慈禧想方设法的想要铲除曾国藩。好在曾国藩一心“成圣”,没有造反的念头,这才主动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所以,如果让慈禧看到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关系密切,她会怎么想?别说慈禧了,换做谁都不会放心。
毕竟维护一个政权的统治的根本是军队,没有军队就谈不上政权。
所以,左宗棠和曾国藩才会闹翻,才会交恶,说白了就是闹给慈禧和清政府看的,让慈禧放心。
只有这样,左宗棠才能专心地做他想做的事,曾国藩的激流勇退,成就了李鸿章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全了左宗棠。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是湖南人,同为晚清中兴名臣,甚至两人还做过同事,但这两人水火不容,当时朝野皆知。
左宗棠天资聪颖,过目能诵,甚为睥睨世人。
而曾国藩资质一般,曾在夜里苦读经文未睡,旁边等着他入睡后好行窃的小偷都忍不住吐槽:你这娃不行,你读的我都能背下了……
但左宗棠天分虽高,却和曾国藩一样,屡试不第。左放弃了科考,曾还奋斗在那条路上。
曾终于踏上仕途,左已是湖湘高官幕僚。
左在官场享誉甚隆,曾建湘军兢兢兢业业。
虽左多方嘲笑自己愚钝,但曾爱惜人才,还是把左招至麾下。
曾攻打天平军需要朝廷兵力,索要未果,撂挑子回家。这也许是曾的策略,但左骡子不管,去信骂曾“不礼不义不忠”。
这可是捅了曾国藩的心窝,因为曾是儒家信徒,以忠义为本,平常被左骂谦逊近乎伪倒罢了,这回还措辞如此激烈,实不可忍,两人遂交恶。
两年后,两人捐弃前嫌,携手共克太平军。但这次两人再度交恶。
这次交恶颇有政治作秀嫌疑。
1864年,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起义之火彻底被扑灭,但是两人在呈给同治的信中,讲的内容有出入,一个说太平天国的继承人死了,一个说没死,逃了。
两人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互相攻讦,谁也调停不了。
当此不世之功面前,曾左二人决裂,绝非性情不合,而是有志一心:此刻湘楚二军既是功臣,更是朝廷眼中之钉,统帅纷争,略可安君上之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扶大厦将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扶大厦将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