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勾践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勾践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关于越王勾践的成语关于越王勾践的成语
【成语】:衣不重彩
【拼音】:yī bù chóng cǎi
【解释】: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
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同甘共苦、兔死狗烹等。
勾践兵败之后的“卧薪尝胆”“不负苦心”现在已人尽皆知。《史记》中的成语还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以及大夫逢同进谏时说的“名高天下”,伍子胥议论勾践“同甘共苦”“食不重味”。范蠡进谏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等。勾践破吴之后,范蠡留书于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长颈鸟喙,不可共乐。”后人也多用套用。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兵败吴国之后,受尽屈辱,三年后回国,为了不贪图享乐,在吃饭时尝一口苦胆,日日睡在薪草上,励精图治,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时的屈辱不算什么,只要发愤图强,终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卧薪尝胆的成语解释和典故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出自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勾践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勾践的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