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汝州市于姓来源和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汝州市于姓来源和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人说姬姓是百姓之祖
首先中国只有八大姓,都是带女字旁的,比如姬,说明姓是母系社会留下的。到男系社会就出现了氏,比如从姬姓廷出张氏。姬姓是黄帝的姓,黄帝又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所以姬姓是百姓之祖
姓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氏的产生主要是区分血缘,防止近亲结婚,标志着从原始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道德的一次飞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也就是说,姓是用来辨别你是哪个先人的后裔,你的祖宗是谁。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
而氏则是分辨你是这个祖宗后裔中的哪一系分支,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胡埭民族都是有图腾的。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姬姓,是华夏祖先黄帝的姓,黄帝全称姬轩辕。也是周朝的姓,周文王叫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后来姓周的也是姬姓后代。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
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国被秦所灭,迁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七次:前249年,鲁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四散,隐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东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别由山西省迁居河南、山东、河北、浙江、陕西各地,其后裔又有转迁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这些迁到外地的姬姓人就融入当地,也就随了当地的姓,或者以地名为姓,有以为郡为姓的,也有以县、乡、闾、里为姓的,姬姓就分化完了。
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很多姓姬的又被迫改了姓。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姓全是由姬姓改变而来的:
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
所以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但它演化出来的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姓先于氏出现,祖先早有过“同姓而婚,其生不蕃”的说法。“姓者所以别婚姻,氏者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产于母系社会,“姓”从女从生,其表意为“女所生”,证明“姓”即“女”所生,是产于母系氏族社会。“姬”是百族之首,也是从女的意思,女生为姓,故姓字从女,如:姬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通志·氏族略》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等有名的诸侯国的国君皆姓姬,姬姓在当时可谓是呼风唤雨,几乎占了整个天下。
据统计,以下姓氏主要来源于姬姓: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郑、郭、管、鲁、蔡、霍、康、毛、曹、卫、毕、魏、滕、杨、蒋、韩、唐、詹、何、梁、于、孟、许、万、常、武、乔、贺、赖、龚、文姓等等。姬姓直接分化出的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吉林榆树黑老太为何与慈禧结拜姐妹,后全家又被追杀,是真的吗
黑老太何许人也?是吉林望族于氏于凌奎的太太。
据说此人相貌奇丑,身材不高却生就一双大脚,脚长一尺三寸,膀阔腰圆,面如土色,眉粗眼细。最为恐怖的是,脸上布满麻子,繁若星辰,密密麻麻。
这样的人居然得到慈禧的厚待,慈禧用八抬大轿把她抬进京城,而且,传说两人还结拜为姐妹,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的结拜姐妹黑老太)
要搞清楚原因,我们得先从于氏家族说起。
于家祖籍在山东省潍县小东庄。乾隆年间,因山东一带连年干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纷纷举家逃荒。
也就在此时,于家的祖辈于居安迫于生计,携家带口,逃荒至吉林榆树太平川落脚。
关于于家为何选择定居榆树太平川,还有一个奇异的传说。
传说于家第一代先祖于居安带家人逃荒途中,全家人实在饥饿难忍,于居安便前往一户人家乞求食物。前来为于居安开门的,是这家的男主人。他见于居安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便慷慨地为于居安奉上了一筐红薯。于居安正要转身离去,男主人叫住他,围着他转了几圈,又仔细端详于居安的相貌,对于居安说出了一番话:“你们一路向北而行,只要看到‘牛上房,车上树’,就可定居下来,必定大富大贵。”
原来这个男主人是一位相面师,他算出了于居安一家日后定会显赫尊贵。
于居安依言而行,直至榆树太平川时,恰如相面男子所言,真有一头牛在屋顶吃草,一架纺车挂在树上。
原来当时的榆树人大都喜欢挖地窨子,地面就是屋面。这不正好就是“牛上房,车上树”吗?于是,于家就此扎根榆树太平川,建家立业。
于居安世家为医,祖传医术相当精湛,特别擅长医治天花。来到榆树后,于居安开了一家医馆,门口悬挂一副对联:“只愿天下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开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于居安接连治好了几个疑难杂症,由此声名远播。求医问药之人络绎不绝,人送外号“种花郎中”。
(于居安旧照)
及至于居安的孙子辈,于氏一族开始发达,三个孙子中有一人中进士,一人中举人。于家第四代共有11人,其中有四位进士、四位贡生、两位秀才,只有一位没有考取功名,因此出现了“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盛况景象。这在科举史上都是罕见的。由此名震朝野,显赫一时。
尤其是第四代中的于荫霖,堪称于家后代中的佼佼者,官至河南巡抚。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在民间享有“包青天”的美誉。《清史稿》中记载,于荫霖曾数次弹劾清廷参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的大臣,为大清挽回“数百里地的江山”。
黑老太是于家第三代于凌奎的夫人,也就是于荫霖的母亲。因为她养育了四个进士和两个秀才而名动京城。慈禧非常好奇,为表彰她的贤良淑德,特下旨召见。在官军的护送下,黑老太乘坐八抬大轿一路上京,才有了慈禧和黑老太结为姐妹的故事。
(慈禧画像)
当然,这只是传说,正史上没有记载。不过,就算没有拜为姐妹一事,黑老太所受到的礼遇,也是空间的。
那么,如此显赫的于家人,为何会被追杀呢?
这是因为于家地位显赫,富甲一方,难免在后代中出现纨绔子弟,不肖之徒。这些人渐渐骄横跋扈,鱼肉乡里。榆树本地一位秀才看不惯于家的所作所为,联合吉林驻守将军,罗列了于家二十多条罪状,上告慈禧。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于家修建房屋时,在门楼上刻龙。
慈禧龙颜震怒,下令抓捕于家人上京问罪。当时黑老太和于荫霖已经去世,于家群龙无首,只好一把大火烧掉了于家府邸,众人亡命天涯。至此,于家彻底衰落。
现如今,只留下一首民谣传唱至今,广为人知:“大干州(太平川原名),太平川,于(鱼)跃龙门亲眼见,一家大小都为官,条条鱼(于)儿上了天……”
(参考资料:《清史稿》《于府风云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汝州市于姓来源和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汝州市于姓来源和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