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独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独特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
  • 长江上中下游三个河段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 原始农业时期黄河下游是什么文化
  •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中国第三大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 特点:

    1、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所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地势低平,下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

    2、中国淡水湖最集中地区,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水乡泽国”之称。

    3、中国重要农业基地,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

    4、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

    5、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

    长江上中下游三个河段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下游城市形态呈团块状或组团状,城市分布密集,人口密布。成因:地理因素(下游河网稠密,纵横交织,分割了城市形态);经济因素(长江下游处于经济腹地,引起人口集聚)

    有点瞌睡了,明天接着你给哦。

    原始农业时期黄河下游是什么文化

    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志,近几十年在全国范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很多地方就出现了农业。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的发展

    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有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等,都已经出现初具规模的农业体系。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人类生产技术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而每个区域之间也形成了自己农业发展的特点。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黄河中下游农业区。

    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最初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关中平原、中原地区等地。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而且有很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加之容易耕作的黄土层,很适合文明初期农业的发展。所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就成为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文化的代表。

    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开始逐渐摆脱原始的耕种阶段。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工具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最早的诞生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

    二、中国早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古代中国以函谷关为分界,将黄河地区大体分为关东与关西两个区域。传统的关东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洛盆地,而伊洛盆地的核心则是洛阳。

    当时以洛阳为中心,将其周边分为河南(指伊洛盆地)、河东(指今天的山西东南部)与河内(指今天的焦作济源一带)。其地北至河北平原,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关中盆地,南可达荆襄之地。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磁山文化与河南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发现了最早粟的遗存,从出土的农具与加工用具上也可以发现,当时的农业已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慢慢转向为了稳定的种植业,并且有驯化好的动物。裴李岗遗址还在今天河南的登封、巩义、新密等地发现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用具。这两个文化说明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时代,中国黄河下游地区,也就是华北平原的西端与太行山交接的地区,已经完全进入了农业社会。

    时代稍晚的仰韶文化也都已经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与粮食储藏,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郑州与洛阳两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独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独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