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倒放世界历史演化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倒放世界历史演化视频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后母戊鼎怎么锻造的
后母戊鼎怎么锻造的
根据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司母戊鼎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由泥模翻造陶模,再把陶模合一起灌筑铜液。采用的组芯造型法。鼎身8块范,鼎底4块范,鼎足每个3块范。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造在合铸。根据工艺和重量等复杂程度判断当时大概有两三百人同时工作才能完成这种巨大的工程。可见商代的铸造技术和规模在当时的时代是全球先进水平。
后母戊鼎是我国截止现在出土文物中最大的鼎,是商代时期范铸法铸造的。
范铸法又称为模范法,在新石器晚期已经形成,商代早期广泛使用到了西周时期技术成熟。
范铸法的工艺流程大体分七步:
第一步:备料。青铜器模和范的泥料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一般是就地取土,将土经过晾晒、粉碎、精选,再进行淘洗,去除杂质颗粒,必须要保证泥料细腻。然后加入细沙和草木灰调配,最后反复揉搓摔打,使泥料具有韧性,提高泥模的热稳定性,降低收缩率,防止泥模高温炸裂。
第二步:制模。用备好的泥料制成后母戊鼎的实心细腻坚实的泥模,然后阴干具有一定的强度。
第三步:翻范。从泥模上翻制出来的模具叫做“范”。就是在第二步做好的泥模外边撒上细粉的草木灰,然后敷上泥料夯打紧实,做好的外范分割成一定部位的块阴干从模上脱下,在外范上雕刻花纹。
商周时期是奴隶制,青铜器纹饰都是想象动物纹饰,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会归结为神的力量,对于神灵充满了敬畏。特别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祭祀神灵、取悦神灵、祈求神灵,就在青铜器上做出神秘的纹饰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以达到人神沟通。
后母戊鼎上采用了饕餮纹、鱼纹和虎头纹等。饕餮纹是商周时期以牛羊虎等动物做的一个集合体,这种纹饰看着
让人生畏,用的最多。
第四步:制内芯。在硬化后的外范里侧贴上一定厚度的泥片,这个厚度就是需要制成的青铜器的壁厚。将贴好的泥片外范拼接固定,然后内侧又撒上细粉草木灰,再填上泥料夯打严实,并留下一个或数个注入口,中间的就是内芯。所有阴干后,若要给器物上铸造铭文,就用泥条盘成反写的文字贴在内芯上,然后所有外范内芯一同高温烧制硬化成陶范。
第五步:合范。将内芯和外范组合起来放置好并固定。
第六步:浇铸。浇铸前,先对范和芯进行预热,到一定温度后将配好烧溶的铜液注入陶范中。然后一直等到铜液冷却以后,将外范打碎,芯去掉,这样一件青铜器就出世了。这样“范铸法”制造的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是“一范铸一器”。
第七步:修整。铸好的青铜器表面比较粗糙,纹饰和铭文不清晰的需要进行打磨和修饰,然后一件青铜器就制好了。
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铸造这么一个大规格的青铜器不是一日而促的,它汇集了当时好多工匠的智慧和劳动,是当时落后生产力下人们的智慧结晶。朋友们,通过讲述,您了解了吗?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巨大的鼎甚至可以整煮一头牛。据南博技术部主任王金潮介绍,此次重做大鼎目的不是纯粹的克隆,而是模拟商晚期的条件,用泥做范(即模坯),搞清铸鼎工艺。
此次铸鼎用的泥土取自河南商文化地层。那里的黄土颗粒细,耐温性和复印性好,因此孕育出举世闻名的青铜铸造文化,而司母戊方鼎是其登峰之作。
王金潮说,当年铸鼎首先要用泥做成内范和外范,内范是实心的,外范是空心的,用火烤干后,把内外范拼起来,将青铜汁灌入中空部分,冷却后就形成了青铜器。青铜器的后期加工只有用砺石打磨,因此铸造时就要将后期加工尽量减少到零。由于内范重达1吨,外范无法承受如此重压,因此在浇铸时采用倒铸法,即鼎口朝下,鼎腿朝上,铜汁从鼎脚注入。浇铸时铜汁重近一吨,外范如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而不破裂?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范埋在地下,用土填实,这样就可以保证泥范不变形不破裂。那么铜汁是如何炼成的呢?王金潮说,把铜、铅、锡矿石和木材都投进陶制的锅炉内,内外一起点火,熬出铜汁后,比重轻的炭灰就浮在铜汁上,起保温作用。浇铸时,拿掉锅炉底部的挡板,铜汁就顺着沟槽流进范中。待鼎身铸成后,再做泥范进行第二次浇铸,把鼎耳浇铸在鼎身上。
那么,大鼎的花纹和文字又是怎么做成的呢?王金潮解释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由于这种镶嵌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因此现在我们常能看到青铜器上的字和纹饰周围有框。据推测,青铜器上的金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软笔字(例如毛笔),甲骨文因为在硬骨上刻,因此笔画都是直的,而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了曲线,字也有了撇捺和笔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倒放世界历史演化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倒放世界历史演化视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