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学中的牛顿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学中的牛顿是谁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亚里士多德是天才还是通才
亚里士多德是天才也是通才 。
亚里士多德的地位的奠定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论,他确实是科学界的天才,物理科学知识都不输给牛顿,这让他一举成名,并且之前提出反对柏拉图的说法也被接受。在科学物理界站稳脚跟的亚里士多德又迅速的出了几本著作,这在当时西方社会反响很大,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不少险些超过了他的老师柏拉图。而作为亚历山大老师,他也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而他本人也在教育界和科学界叱咤风云,并深受马克思的好评。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位通才,他不仅精通哲学,还精通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
虽然亚里士多德广为流传的身份是哲学家,但他在其他方面学习到的知识,无疑给他的思想增添了更多深厚色彩。
牛顿人格魅力
谦卑,是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是什么。谦卑,不是自视卑贱,而是更能明白自身的价值在哪里和如何正确运用。
有了谦卑,就会发现真智慧。
牛顿——,搜刮小时候所学到的有关他所有的记忆就是一名极端聪明又勤奋的大科学家,就如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 然而远非如此,他首先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里想到信仰,就如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一九六八年在他所着的《牛顿传》中写下:「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性格相对内向和沉静。
牛顿身上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和探究生命本质的求知欲望,这也让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他的性格内向、沉静同时也非常刻苦,这些品质让他得以专注于科学,并在相应领域中交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清初的武器天才戴梓对火器的发展贡献巨大,为什么被流放了
说来悲哀,戴梓这位多才多艺的著名火器制造专家,长期受康熙赏识,结果最后被流放东北、艰苦生活而死。
其主要原因,竟然是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养子、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等人嫉妒、诬陷。
戴梓自小博览群书,因而博学多识,多才多艺,堪称天下奇才。他不但擅长诗书绘画、音律,还通晓天文算法、兵法。
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叛乱,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响应,进犯浙江。清廷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征讨耿精忠。
浙江杭州人戴梓弃笔从戎,从家乡应聘入伍。
戴梓通晓兵法,已经鹤立鸡群。而且他还发明了“连珠火铳”。
这其实是一种鸟铳,但是铳脊的弹匣可储备28发弹丸和火药,因而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
通过扳动机杆,将火药、弹丸送入枪膛,然后扳动燧发枪机发火射击;发射后,可用同样方法将下一发弹丸装入枪膛发射。
这种从枪膛后部装填弹药的方式,相比当时通行的前装弹药方式,简便、迅捷,可以明显提高枪的射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年间昂里亚国(即英格兰)进献的一杆燧发枪,结构原理与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相同,但是储弹只有20发。
康亲王班师回朝之后,大力推荐戴梓。因而戴梓被康熙帝召见、考察之后,戴梓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
南书房是清代文士最高等级的官署,入值者主要职责是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起草诏令、圣旨。显然南书房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戴梓由此一步登天,进入天下文士们仰望的紫禁之巅,人生大放异彩。
当然,让他更受到人们仰望的,并非能诗善文,而是他在火器制造方面的惊人天赋和成就。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遣使来华。在荷兰使节的礼品中,有一种新式火器“蟠肠鸟枪”。
康熙帝不以为然,命戴梓迅速仿造了10枝“蟠肠鸟枪”,回赠给荷兰使者,意思就是:我大清朝人才济济,你这个奇技淫巧是小儿科!
当时,有个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Ferdinand Verbiest(中文名为南怀仁),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以及火器制造。
南怀仁为清廷设计监制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等天文仪器,修订历法,还写有《新制灵台仪象志》、《康熙永年历法》、《欧洲天文学》、《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全图》等著作,传播西方的科技知识。
在火器制造方面,南怀仁对火炮的“准炮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写成专著《神威图说》、《形性之理推》。他还奉命设计、监造了“神威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神功军”炮,都被选入清代国家典籍《钦定大清会典》。
因而,南怀仁成为康熙皇帝的科技知识老师,备受器重,掌管钦天监,后来出任太常寺卿、通奉大夫,享受殊荣。
南怀仁曾向康熙帝鼓吹欧洲有“子母炮”(又称“冲天炮”,即榴弹炮),威力巨大。康熙就拨款令他试制。然而一直没结果。
于是,38岁的戴梓++监造“子母炮”。结果,仅用了八天即造成。
炮长二尺一寸(约 0.672米),重约300斤(约180千克),便于携带。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30斤,内装“子弹”。
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
康熙帝率众臣亲临现场观看试射,大加赞赏,立刻为此炮赐名为“威远将军”,并下令把戴梓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
在后来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叛乱等战斗中,“冲天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失脸面。
一山不容二虎。同为康熙帝的近臣、火器专家,加之中西文化、科技理念的差异,就使得戴梓和南怀仁之间难免会产生明争暗斗和摩擦。
例如《清史稿 · 列传 · 卷二百九十二》中记载:戴梓“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
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有个养子叫陈弘勋,投靠清廷后任官。后来,他和戴梓发生了个人纠纷,发展到互殴、打官司,闹得风风雨雨,有失官员体统。
这时候,平日嫉妒戴梓的一些人尤其是南怀仁等人,发现了报复的机会。他们暗中串通陈弘勋,趁机诬陷,举报戴梓“私通东洋”(倭寇,即日本)。
身为掌握朝廷机密的要员,竟然里通外国!这让康熙帝龙颜大怒,竟轻信谗言,下令对戴梓撤职、全家流放关东。
这也就是《清史稿 · 列传 · 卷二百九十二》中记载的:“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
于是,正当人生壮年的戴梓,从高官沦落为罪人,含泪携妻带子,到遥远、偏僻荒凉的关东生活。
戴梓在流放之地的生活极其困苦,以生产劳动、售卖书画维持生计。
他先被流放到盛京(今沈阳)十几年,后来遇到朝廷赦免,改为到铁岭(今辽宁铁岭)居住。然而他被流放三十多年,一直没等到康熙帝的恩准、召回朝廷。
雍正四年(1726年),戴梓辞世,享年75岁。
而清廷不重视武器更新换代,还失去了戴梓这样的火器专家,因而武器制造技术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最终落后于西方列强,被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遭受侵略和奴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学中的牛顿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学中的牛顿是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