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其一,我们从衣着服饰文化说起。自诞生以来,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充满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目前发现最早的服饰文化就是仰韶文化的骨针。也叫“骨片”,某些低等动物体内呈针状或其他形状的小骨。如海绵、放射虫、海参都有不同类型的骨针,骨针有支持组织,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作为原始的缝纫工具,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残缺,刮磨得很光滑。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编织工具。山顶洞人的骨针的发现在服装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表明五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有关于骨针的图片,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其二,我们饮食文化也是辉煌灿。《齐民要术?序》里说:“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因此之故,我们有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古人通常在饮食方面,讲究食之以味、食之以情、食之以礼。味道,在饮食中占到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说“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国人往往重视对事物味道的程度甚至超过对营养考虑。食之以情,中国人在人的出生、满月、成年、结婚、死亡都是要宴请来宾的。这种吃,从表明上来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现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大方、向往团圆的思想内涵。食之以礼,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礼记?礼运》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无论在什么样的宴席上,主任总要劝客人多吃,不断给客人斟酒、布菜、添饭。在客人吃完以前,主人即使吃饱了,也要陪客人吃,不能放下筷子,更不能离开。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饮食传统,有条件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回家学习包饺子等等,查找春节来源等等。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每餐必吃主食(碳水化合物),这种饮食习惯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每餐必吃主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基本上都是吃精白米面类的主食。

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就是这样,经常听到一些宝妈聊天,这样说:“我家孩子还行,一顿能吃两碗米饭。”仿佛能吃足够的主食,就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一样,而不是从整体的饮食搭配考虑营养素的是否合理。

在很多美食类的视频里,更是常听到这样的话:“这道菜这样做,能吃六碗大米饭。”如果真的这么吃,不全吃出慢性病来才怪。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 华夏历史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主食为最主要的参考标准,而忽视了整体的食物结构的合理搭配,更不会考虑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量是多少。

中餐饮食结构的优点

中餐的优点,区别于西餐,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维生素和纤维素摄入量比较充足,不像西餐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严重超标,导致肥胖发生率很高。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式餐饮,造成了60%的超重率和30%的肥胖率,胖子到处可见。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汇越来越频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餐的这种优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饮食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普遍被我们接受,动物性食物吃的越来越多,超重和肥胖在我国也开始普遍起来,超重率达到30%肥胖率超过10%,肥胖人口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 华夏历史

变化后中餐饮食结构的缺点

精白米面主食,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能量占70%多,属于高能量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因为口感好,好消化,迅速被人们接受。

在过去温饱社会时期,人们很少能吃上肉食,身体活动量普遍比较多,上下班骑自行车,很少有私家车,消耗量大,肥胖人口极少。

而现在完全变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很多工作是不用付出体力的,久坐不动的工作很普遍,肉食的摄入量大大增加,有的人几乎是无肉不欢。

高能量的肉食加上高能量的主食,体力活动减少,让肥胖人口迅速增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 华夏历史

精白米面类的主食不是非吃不可

精白米饭含有的能量,在其他食物中也可以获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减少主食的摄入量,用含有纤维素多一些的其他食物代替一部分精白米面类主食。

针对变化后的饮食结构和体力活动情况,可以做如下调整:

1.保证七八分饱: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有多少人就像跟食物有仇一样,不吃饱对不起自己的肚子,不吃撑绝不撂筷子,这么吃饭不胖才怪呢.

2.用粗杂粮代替一部分主食:如玉米、燕麦、荞麦、红豆、黑豆等杂粮粥和两合面、三合面面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促进肠道健康,减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3.用薯类代替一部分主食:如土豆、红薯、山药等。

菜品中有这类食物时,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降低总能量的摄入。

4.动物性食物要限量:每餐以二两为限,吃动物性食物不能只图过瘾,不限数量。

5.严格限制植物油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30克,忌油腻。

6.严格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六克,少吃含盐调味品。

7.尽可能少用调味品:不要让自己的味蕾被调味品俘虏,吃食物以原汁原味为主。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每餐的主食是一定的,这种不仅仅是习惯,还是一种必须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七大的营养素之一,碳水化合物每天需要提供给机体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65%,所以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每餐都需要有主食,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反而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主食量在250~400g。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 华夏历史

每餐都是主食的优点是什么?

主食的必要之处,不单纯是它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还因为主食包含粗杂粮以及薯类,这些食物中还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当然还有一些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因此每天摄入这些食物,还可以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预防便秘,保护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等。所以主食每天,或者说每餐都不能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 华夏历史

每餐都吃主食的缺点是什么?

每餐主食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但是这个缺点并不是主食本身,而在于人。

缺点一:因为主食比较好吃,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吃的过多,考验人的自制力。

缺点二:中国人太聪明,厨艺太好,能把主食做成花,蒸的、煮的、煎的、炸的,甜的、咸的、辣的、酸的,脆的、糯的、软的、硬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的,总之就是一句话,打开中式主食的大门,就会让人欲罢不能。这就容易让人吃的很多,容易造成肥胖。

其余的应该没了,只要能够合理的摄入,就能确保健康,不会带来危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国民饮食营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国民饮食营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 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