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东汉经历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况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线皇帝“疲软”的状态,可是东汉除了头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软踏踏地生活了一辈子。这个结果导致东汉王朝,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后只有五十年历史的三国,反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谥号是皇帝驾崩后,由大臣们根据皇帝的表现,对其一生作出的评价,分为表扬型(美谥)、批评型(恶谥)和中性(平谥)。

庙号是皇帝驾崩后,被供奉于祭庙,接受祭祀时的称呼。庙号称呼相对固定,一般第一代称祖,以后各代称宗。

加谥号虽然存在被“恶谥”的风险(比如汉灵帝的“灵”),但是至少标志着帝位是被承认的,如果一位皇帝连恶谥都拿不到,说明不被承认。

庙号更尊贵,一般只对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加庙号。有没有庙号地位差距显著,有庙号的单独建庙祭祀,无庙号的只能在别人的祭庙里放一块灵位。打个比方,将来他们接受后人祭祀时,有庙号的皇帝相当于坐正席吃供奉,没庙号的只能坐犄角旮旯里吃剩菜。

我们看一下东汉十四帝,到底疲软到什么程度。

十四位皇帝中,刘懿和刘辩无谥号。原本有七位皇帝获得庙号,基本可以凑成一桌,可惜刚上菜,就有四位被轰出酒席,仅剩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祖孙三人独享。

没有获得谥号的两位皇帝,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情有可原,可是获得的庙号被剥夺,实在罕见。相当于上了酒席被人轰出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仔细看看东汉皇帝们疲软的表现,才明白他们被轰出来一点也不意外,估计被轰下来,他们照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犄角旮旯里抢食。

请问一下为什么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呢?另外封号尊号谥号有何不同呢?

为什么周叫王。

商周及以前的君王被称为人皇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换句话说商纣是和天平起平坐的。并且商纣又叫帝辛,他的父亲是帝乙,可以自称皇帝没有不妥,只是当时没有这样称呼而已!但等周王朝推翻了商朝以后周王自称周天子,相当于自降身份成了天的儿子。当然就不能和天平起平坐只能称王!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 华夏历史

等到秦王朝结束战国七雄的乱局的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功盖寰宇,其内心的那种雄心壮志已经不满足于统一天下,甚至在泰山封禅,内心不惧天神魔鬼。无形当中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国家的君王而是代替周天子甚至是超越周天子的人神鬼魔之主,所以自称皇帝。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 华夏历史

历史上都知道秦汉本一家,汉高主刘邦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谁不是其他人正是秦始皇。所以无论是法令文字度量衡甚至是军队仪仗,相比较秦王朝都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汉朝的也被称作皇帝。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 华夏历史

这种习惯其实是被一直沿用的,一直沿用到唐朝唐唐玄宗才被有所改变,在这之前的所有的皇帝在世或者去世以后都被称作皇帝前面加上他们的尊号,比如说唐高祖就被称为大武皇帝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 华夏历史

但这种习惯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改变了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上尊号,死后把尊号改一改叫做谥号,于是各种好词开始堆叠起来了,记录的话太过复杂,于是就出现了“宗”,而这些“宗”大多都是庙号。

至于封号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指要后来的皇帝对前世的皇帝甚至前朝的皇帝进行追封称号。第二种,大国皇帝对小国皇帝进行封号!

希望对大家有用。

帝,就是皇帝,是从秦朝嬴政开始的,以前都叫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他的功劳远比王要高,于是召集大巨商议给他一个尊号。大臣说既然比王高,就在王上加个百,百王。后又经过修改变成皇,因为从他开始,所以后人都称他秦始皇。

宗,祖是庙号,皇帝都要有一个庙号,才属于正统,没有庙号就不被认可。唐太宗,宋太祖等都是的。

封号是没作皇帝之前,前朝皇帝给他职位,或称号,尊号什么的,比方,李渊被封为唐国公,曹操封魏国公。

尊号,就是尊称,xx声望很高,人们都尊他为xx。

谥号,是皇帝驾崩之后,大臣通过商讨,对其功过的总结,给他定的名,称谥号。如汉宣帝,汉献帝。凡是带宣字的,这样的皇帝是了不起的,大有作为的。献,一听就不怎么样,有献给别人之意,还有什么废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各朝谥号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各朝谥号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 有庙号的只有3位 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