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是如何知道除了中国的九州,还有其他八州的?
第一节 邹衍大九州说的基本内容
一、邹衍大九州说的基本内容
邹衍的学说主要包括天、地、人三个方面:一是天论与五行相生说;二是五行相胜说与五德终始的历史观;三是大九州的地理说。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前两个文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着重讲第三方面的内容:大九州的地理说。
据《史记·孟荀列传》说,“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邹衍认为:我们所说的中国,在天下只是八十分中它佔其中的一分罢了。中国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里面包括有九州,这就是夏禹所说的九州了,它不得算为州数,在中国以外如象赤县神州这样的还有九个,这就是所说的九州。于是其外还有“裨海环之。” 据明杨慎撰《丹铅续录》卷六《禆海》说:“《说文》禆,接益也。以小益大曰禆。《西域传》有禆王。《汉书》有禆将。邹衍书四海之外有禆海环之。书名有《禆苍》、《禆雅》,皆以小益大之义。”从杨说则“裨海”是以小益大,其外还有广扩的天地,以致于民众与飞禽走兽都不能相互来往,就象是一区之中,乃成为一州,这样的州有九个,而再有大瀛海环绕于它的外面,以接于天地相交的地方。
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有何依据?
归墟,应该是存在的。
归墟是传说中的海中无底之深谷,所有的水都会汇聚到这里。在《鬼吹灯·南海归墟》中,归墟也被形象的塑造了出来。
归墟是传说中的海中无底之深谷,所有的水都会汇聚到这里。在《鬼吹灯·南海归墟》中,归墟也被形象的塑造了出来。
那么归墟是不是存在?其实分析一下归墟的记载就能推测出来。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这里提到的就是归墟,说是东海之外有一处深不见底的沟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帝颛顼的琴瑟还丢在深沟里面了。有一座甘山,甘水从这里发源,汇流成甘渊。
是不是感觉完全像神话故事一样?别急,接着看。
到了《列子·汤问》之中,对归墟的记载就更详细了:“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到了《列子·汤问》之中,对归墟的记载就更详细了:“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这里就具体提出了“归墟”这个名字,而且很客观的强调了归墟是海中的无底之深沟。这样说的还是有点模糊,归墟到底是想象的,还是存在的,没说清楚。
再看后面的记载:“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
这是对归墟的更详细描述,说所有的水都会注入归墟,归墟那里有五座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熟悉了吧?这是五座传说中的仙山。尤其是蓬莱和瀛洲,当年秦始皇求仙药,就是让徐福带着一大群童男童女去的那里。
熟悉了吧?这是五座传说中的仙山。尤其是蓬莱和瀛洲,当年秦始皇求仙药,就是让徐福带着一大群童男童女去的那里。
现在普遍推测徐福其实是去了现在的日本岛,在那里繁衍生息。如果真是这样,那时日本列岛有没有人居住还真不知道。
不过日本列岛真是在归墟里的吗?
如果我们接着推测,把记录者的观察范围扩大一些,这些岛屿也有可能指的是从日本列岛到东南亚的这一系列岛屿呢?如果觉得这范围也太大了吧,那就看看《列子·汤问》下面的记载:“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虽然古书记载的数字大多是虚数,不过“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很明显想说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虽然古书记载的数字大多是虚数,不过“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很明显想说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然后,我们再把太平洋上的大海沟拿出来一看,从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小笠原海沟,到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是不是大海之中的“无底深沟”?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猜测,《山海经》和《列子·汤问》中的归墟,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这些太平洋中的大海沟。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猜测,《山海经》和《列子·汤问》中的归墟,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这些太平洋中的大海沟。
这也侧面印证了,《山海经》里所讲述的,完全有可能是古人认识的山川大海,是一部古老的地理书。
只不过年代久远,需要时间推测和破译而已。
只不过年代久远,需要时间推测和破译而已。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小雉哥。
很多人对于归墟的理解大多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归墟是死人之国,是死在海里的人的最终归宿。
而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归墟,是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如果这么说的话,山海经里有很多"墟"。
但是,其实《山海经》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归墟的记载,
但是,其实《山海经》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归墟的记载,
那么归墟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次记载归墟这个地名的是《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dàhè) 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意思是说,东方渤海再往东走好远好远,有一个无底的深谷,名叫归墟,大地上的河流,和天上银河里的水,都汇入其中,但归墟不会满溢也不会枯竭。
这个明显是古人对海水归宿的一种解释。大家眼见着江河的水汇入大海,日夜无休,但海水并不往陆地上溢,于是人们就脑补了一些海水的归宿。这些脑补的海水归宿,除了归墟,有大壑、尾闾和沃焦。
这个明显是古人对海水归宿的一种解释。大家眼见着江河的水汇入大海,日夜无休,但海水并不往陆地上溢,于是人们就脑补了一些海水的归宿。这些脑补的海水归宿,除了归墟,有大壑、尾闾和沃焦。
很多人认为大壑就是归墟,《庄子·泰初》有关于大壑的记载:“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里的描述的大壑与《列子·汤问》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前面说过了《山海经》中没有关于归墟的记载,但是我们在《山海经》里找到了“大壑”的说法。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里的大壑说的是少昊的国土,虽然没有说明是在大海之中,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海水永不枯竭的说法,但是从“东海之外”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大壑是与海有关系的。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里的大壑说的是少昊的国土,虽然没有说明是在大海之中,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海水永不枯竭的说法,但是从“东海之外”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大壑是与海有关系的。
所以我认为归墟也好,大壑也罢,只不过是古人认为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但大海却不会满溢,是因为海底有一个无底洞一样的地方能吸收海水,那个地方他们管他叫归墟(或者大壑、尾闾、沃焦)。
至于归墟是死人之国的说法,大概是因为死在海难中的人几乎都很难找到遗体,于是人们就认为他们都顺着海水流入了归墟。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山五千年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山五千年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