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简单来说,这是对比的问题。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 华夏历史

郑、宋、鲁、卫四国初期版图大,到了后期也很难说是弱国,但在我们印象中,他们就是渣渣,为什么?是因为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晋、楚、齐、秦、吴、越迅速发展以至于到最后碾压郑、宋、鲁、卫,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才会以为发展比较慢的郑、宋、鲁、卫是弱国,其实在被强国逐步蚕食以前,他们都算比较强的。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郑、宋、鲁、卫都是中型国家,没有战国七雄大,也没有他们强,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像薛、蔡等国,才是朝不保夕的弱国。

此外,就是这四国,也是分等级的,宋国明显较大,鲁国还好,郑国、卫国就要比宋国弱上许多,这跟四国的地缘不同有关。

能够影响到宋国的强国主要就是晋、齐、楚三国,宋齐之间隔着鲁国等国,宋晋之间隔着卫国、郑国等国,宋楚之间隔着陈国等国。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 华夏历史

齐国主要扩张范围是山东,为对付楚国还与宋国联合,双方关系一向融洽;晋国的主要扩张范围是山西和河南,楚国的则是湖北和河南,双方交汇在了河南,具体来说,集中在了郑国,所以郑国成了晋楚争霸的最大受害者。

郑国在宋国西边,给宋国吸引掉了最大的火力,这些周边诸侯国也成了宋国与强国的缓冲地带,为宋国赢得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使得宋国拥有中原诸侯除强国外最大的生存空间,国力自然最强。

因此,强国跟宋国的关系就相对平等一些,齐国与之联合对付鲁国,晋楚齐在争夺霸主之位的时候,宋国也是其中重要角色,能不能把他拉到自己的战车上,对争霸会有很大的影响。

可有得必有失,周边诸侯国保护了宋国,也限制了宋国,兼并消化诸侯国不仅在道义上处于劣势,其成本是远超征伐消化蛮夷方国的,晋、楚、齐、秦周边有大量的蛮夷方国,使得他们可以用较小成本完成强国资本的累积,接着转过头来经略中原。

当强国入场,自然不会允许中原出现一个可跟他们匹敌的强国,原本速度就比较慢的宋国,进一步被强国限制扩张,除非碰到强国相互制衡、局势大乱,否则宋国很难浑水摸鱼。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 华夏历史

最好的机会应该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送立齐孝公,与齐国关系良好,晋国、楚国虽已展露强国风采,毕竟还未真正称霸,宋襄公就想趁着这档口,把自己推向霸主之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楚国的一个大巴掌狠狠地拍在了宋襄公脸上,霸主之位就此无缘了,宋国退而求其次,只求保住自己最强中等国家的地位,宋国的主要对手,也从强国变为郑、鲁、卫三国。

宋国在稳住自己的地位,强国却在继续变强,到了战国时期,郑国、卫国、鲁国都被蚕食得差不多甚至灭亡了,宋国就成了曾经的郑国,被魏、齐、楚三国轮番教训,虽然亡国前来了个称王的高光时刻,但最终还是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郑国最初的疆域其实很小,只在周王畿里面有一块土地,西周快要玩完的时候,郑国第一任君主郑桓公高瞻远瞩,把国都迁到了东虢国和郐国之间,躲开了西周灭亡的噩运,当然,郑桓公本人身为周朝卿士,是跟周幽王战斗到最后的,他死于犬戎之手后,留守新郑国的郑武公继位,开始郑国的奋斗历程。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 华夏历史

郑武公参与了护卫平王东迁的行动,获得周平王赏赐的大片土地,随后又灭掉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开创了郑国新局面。

郑武公之子郑庄公更是春秋三小霸之首,连周王都敢干,把周王室的颜面扫得一干二净,同时也不忘对外扩张。

在开国三代人的努力下,郑国从周王畿内10座城邑的小国蜕变成了大中型诸侯国,对天下事务都能说上几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强国版图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强国版图变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 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