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是其中之一。而逛过大明湖的人都会纳闷:那么大的错别字,你们济南人咋就不改改?还公园大门的牌坊上、大门前的石碑上都有……
面对这样的质疑,济南人都很坦然:错别字可不是我们写的,是大书法家写的,要改的话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
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横
于是有人说了:都说写家手下无错字,但这个错字也太明显了,小学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师看了会打一个大大的X。你是书法也不能这么任性吧?
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
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
突字头上少一点腰上也少一点
为了给世人一个不是胡扯的解释,可难为坏了众多文化人、民俗专家,于是就有了如下两种说法:
1、“目月”在书法中,可使字体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写家有意为之。
2、写于清朝的这三个字,是书法家避讳明朝的“明”字,从而多写了一横,如果前两字写成“大明”,可能会遭到清朝的文字狱迫害。
这样的解释,呵呵!小心那位书法家从地下出来跟你打架。
那么,真相是什么?
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朙、眀。
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朙、眀。
大门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横
其中的囧(jiǒng)月是小篆的写法。囧,在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从窗户外透进屋里的光亮。
眀,在《庄子外物篇》中解释为“目徹为明”,同时“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并确切指出“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意思就是说,目眼的光亮就是“眀”,与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汉代以前人们都是用“明”字,从汉代起才开始出现“眀”字。
看来,人家写字的根本就不是写的错别字,是我们读书太少。
“明”与“眀”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朙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
“明”与“眀”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朙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
这个眀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
能写出“眀”字来的人一定读过很多书。没错,你答对了。这人是谁?
他叫——于书佃。请问最后一个字读啥?一般人不会读。
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
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
书法家笔下的明字各不相同
于书佃,清朝山东登莱青道登州府人,现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镇人。文登,因为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山”得名,有着长达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上的千年古县。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
文登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
1、于鹏翀,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三甲第276名。
2、于鹏翰,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三甲第97名。
3、于涟(于鹏翰的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二甲第53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小故事大明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小故事大明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