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他何不帮曹操?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纯属胡诌。没有任何典籍、任何人说过这话。知天、地、人也不知所云。这里说说为何诸葛亮不帮曹操吧。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他何不帮曹操 - 华夏历史

一,隐居隆中,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受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跟随了刘备。

刘备倚仗着一个“刘皇叔”的名头,征黄巾后,东奔西窜,反复无常,分别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被曹操打败,无处容身,幸而遇上徐庶,小胜数战。

但徐庶中了曹操的计策,“奉母命”到了曹营。

徐庶离开刘备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颖川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

于是有了“三顾茅庐”,刘备亲率关羽、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诸葛亮跟随了刘备。

而曹操不可能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他何不帮曹操 - 华夏历史

二,曹操身边谋士如云,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即使到了曹营,也不会受到特殊重视,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去帮曹操。

曹操兵强马壮,身边奇才异能之士在所多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人谋略都不次于诸葛亮。有人统计曹操终其一生,共有谋士一百零二人之多。

而且曹操本人的谋略在三国演义中,也不比任何谋士差,曹操与刘备不同,他广泛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但最终如何做,则取决于他自己的判断。刘备是离开了诸葛亮就无以自处。

诸葛亮深知,他假如投奔曹操,无非给曹操锦上添花而已,自身的抱负不可能施展得开。所以,他不可能投奔曹操。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他何不帮曹操 - 华夏历史

三,诸葛亮在隆中高卧,设计出来的后来对“隆中对”,实际上就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方略。他必然跟随刘备,而不会去帮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就是“三分天下”的构想。

“隆中对”中明确说: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确实不能与曹操争锋,刘备对孙权也不可图。

唯一的办法就是伺机占据益州、荆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至于“隆中对”里面所说的“派一个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进攻宛、洛,刘备亲自率益州的军队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译文)的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后来,刘备占据了益州就开始称王,荆州一失,基本就大势已去。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实际作用,只是以攻为守,保住蜀汉而已。“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只是一个不可能建成的空中楼阁。

诸葛亮的这个“三分天下”的构想只对刘备有用,对曹操毫无意义。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去跟随曹操,只能帮刘备。

谢谢系统邀请。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知天、地、人,可出身卑微,躬耕南阳。是刘备放下身架,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又进行了隆中对,两人非常投缘,这样走到一起的。当时曹操身边贤人很多,根本对诸葛亮没有引起重视。诸葛亮是不会主动去找曹操,在曹操面前求官索位的,更谈不上去帮曹操了。

诸葛亮是被后人神化了的人物。在刘备未结识他之前,一直怀才不遇,在当时象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心忧天下,自比管仲丶乐毅,寄希望知遇明主一展抱负。

当时,刘备刚刚拉起队伍,为了早日形成势力,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美丽故事。也正因为刘备的确需要一位高人辅佐,所以二人一见如故。

诸葛亮出山有他的考量,深居隆中时,纵观天下,指点江山,几大割据谁较适合自己,应当是做过了一番对比。所以他才在刘备三顾茅庐,诚心实意相请之下,出山辅佐刘备。

其实他擅长政治,治国安邦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军事并不是他的特长。

为什么这样说呢?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就被留在后方,军职不过是军师中郎将,中郎将低于将军。军师中郎将属于杂号中郎将,是中郎将中地位较底的,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是以庞统为军师亲带大军动身,诸葛亮留下垫后。

还有一件事就是荆州,庞统不主张死守荆州,认为代价太大,有这些将士丶财力向川西北发展,开拓国土,比死守荆州利益大多了。果不其然,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又与孙吴结仇,联盟解体。后张飞被害,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均与失荆州有关。事实证明,庞统是对的,由此可见,军事才能庞统要略高于诸葛亮。对此,刘备心里有数,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至始至终,都非常依重诸葛亮,故白帝托孤于他,足见君臣肝胆相照。所以说,在最初诸葛亮选择刘备实现抱负是明智的。

对于自己的弱项,尽管诸葛亮孤傲,但从辅助后主的过程看,他己经认识到了。不然,他也不会去尽自己的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做人堂堂正正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做人堂堂正正的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诸葛亮号称天下第一谋士 知天、地、人 他何不帮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