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有什么习俗?

谢谢悟空的邀请。

拜年有什么习俗?

中国人拜年首先是拜祖先,因为有了祖先才有了我们。饮水思源,我们为了感恩,我们为了报答,所以我们必须先拜历代祖先。

在年三十那天,我们首先去到祖先坟前给祖先磕头。有的人家还要把祖先领回家过年,也就是把家堂挂到家里正屋正中位置上,摆上香案供品。

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就是年年这样做的。

我们家的家堂是一副很大很古老很好看的画。平时就挂在厢房的房梁上,年三十才挂到正屋。我们那时家里是三间房,中间开门,一进屋就是厨房,东西两间是卧室。东为大,一般长辈都住东屋。

我们家那时人口多,也没有那么多讲究,我那时小就和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弟弟们随父母住东屋。姐姐们住西屋,哥哥们还需要到别处找宿睡。

每到过年,东屋就挂上家堂,摆设好供品香案。香烟缭绕,家堂画古色古香,此时的年味格外重。供品是点上红点叠成塔形 我们平时吃不上的白面馒头,看着就让人眼馋。

家堂画上画的是穿着古装,一男一女俩位很大的人物。男的留着胡须,女的很慈祥,他们就代表我们历代老祖宗了。在这两个人大人物脚下面又画了几个小孩,有放鞭炮的,有互相打拱拜年的,看着很有趣。

年三十晚上半夜,放完鞭炮吃完饺子,家族里血缘比较近的同性亲属都陆续来给祖宗磕头拜年。

给祖宗拜完年后,再给长辈拜年。那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是需要磕头的,磕三个头。同辈之间也拜年,但不用磕头,都打躬作揖。

年三十晚上拜年一般都是至亲,关系稍远的都是初一拜年,关系再远的都是初五以后拜年。出嫁姑娘回娘家拜年都是初三去。只要不出正月都可以拜年,不过一般过了十六也就都差不多拜完年了。

现在你的老家每年大年初一还到处磕头吗?磕头这个习俗,你认为好还是坏?

我们这里的农村,大年初一还是要磕头的。过去,既要给神灵、祖宗及已故的父母磕,还要给长辈磕。现在,对于长辈,只拜望不磕头了。

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往往有许多美好愿望希望在新年实现,于是便祈求神灵护佑。拂晓时分,一家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次给灶王爷、土地爷、全神爷、祖宗、已故的父母挨个摆供品、上香、烧纸、许愿、磕头,家中其他成员可参与也可不参与。接下来,一家人开始到厨房包饺子、煮饺子。饺子煮熟盛好后,自家人先不吃,而是让孩子给挨近的长辈一家家地送。以前,孩子送饺子到长辈家是要磕头的,现在一般不磕。长辈则拿出红包,送给孩子。如此以来,长辈因有人问候而笑逐颜开,孩子因得到红包而兴高采烈。

大年初一,给神灵磕头,是人们心灵所需;给先人磕头,是人们不忘根本;给长辈磕头,是人们孝心洋溢。现在只探望长辈而不再磕头,是时代的发展。

存在的,一般都是合理的。我们不能盲目地给节日的传统做法贴上“精华”或“糟粕”的标签。时间会荡涤一切,真正的糟粕,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过年磕头是一个快乐的事,因为能够接受磕头的,都是自己的长辈,说明家庭以及亲戚成员健全。假如你60多了还能够给父母亲磕头,说明你父母亲起码80多甚至90多了,还说明你家有长寿基因,这当然是好事!另外,磕头是有回报的。长辈多多少少都给钱,把磕头的孩子喜欢的眉开眼笑。现在来说,一般磕头的都是自己的直系亲属,晚辈给长辈磕头,蕴含着一种美好的祝愿,这种祝愿,更加深了家庭成员中长辈与晚辈,大人与孩子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人的过年的丰富内涵之一。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我们这大年初一还是要磕头的,不过不是到处磕头,而是有规矩的。

小家庭里儿孙辈给年龄较大的长辈磕是必须的,当然长辈给孙子辈是有红包的。在一个大家族里,我们这称之为本家或自家人,只要是没出五服,按规矩都是要来磕头拜年的。有时候一辈人的老大都70多岁了,老小才20多,农村人很注重辈分,不管年龄同一辈人依然以兄弟相称。当然,年龄过大的老人也可以不去磕头拜年,不过60多岁磕头拜年的还是不少。

看起来年龄像父子甚至是祖孙的两人很可能是兄弟,红白喜事是最能看出辈分的,坐上席送亲的,在陵里行礼跪拜的都不能乱了辈分。大年初一,大家拉拉家常,聊聊往事,最后就是给长辈磕头。忙了一年了,过年的气氛在这时候显得很浓郁。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

正是由于农村人的坚守,中华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拜年有什么习俗 - 华夏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在有拜年的习俗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在有拜年的习俗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拜年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