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谢邀。

我以前没听过这句话,但是单看字面意思,应该不难理解。我个人对这句话比较认同,而且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

所谓倔子和烈臣,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听话、叛逆。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潜台词就是要对上位者顺从、听话。然而,是人就会有错,身居高位不等于智力高、思维高、决策高,如果一味强调对家长和长官的服从,就会形成尊卑秩序大于是非对错的氛围。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贤长也便罢了,碰上多事之秋、长者无能,还能指望平时只会唯唯诺诺的孝子顺臣有什么作为?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顺从他人,就表示越是懂得让渡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时间长了,或者所处的环境都把这种顺从看成天经地义的话,人就会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如果环境告诉他,只要顺从已有的秩序,就可以获得好的回报,否则还会被打击,趋利避害的人性自然会使他选择顺从,而不是去当吃力不讨好的倔子、烈臣。久而久之,不但会越来越平庸,也会越来越功利。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来越没脑子,也越来越事不关己。如果一个家庭充满这样的人,面对危机时谁来解决?如果一个国家充满这样的人,遇到危难时谁来解救?

相反,倔子和烈臣,代表的是独立意识强烈,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人。他们既然在一个推崇顺从的环境里选择走“叛逆”这条艰难的路,就表示他们坚持担当自己交付给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走寻常路,表示不功利。坚持不妥协,表示不平庸。不功利,不平庸,只要对家庭对国家还有一份责任心在,家国危难之际,还真的只能依靠这样的人力挽狂澜。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退一步说,就算碰不上需要他们展露才干的危机时刻,这种有头脑又有责任心的人才也是必须的。否则,人人都学会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中得过且过,如何才能选拔堪当大任的继位者?本来在讲究尊卑秩序的环境中,上位者的个人能力就无比重要了,如果因为不提倡倔子、烈臣而培养不出有能力的继承人,那就等同于上位者一代不如一代,那如何能保证不败家、不亡国?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家里有个倔强不认输的儿子不会败家;国家有刚烈忠臣不会亡国。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家有倔子不败家”这件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民国时期,有个叫子敏的少年,人很聪明长得又帅气,其祖上是前清状元出身,家庭富裕,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吏之家。

但是到了爷爷那辈家道中落,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就沦落成了穷人。

但是到了爷爷那辈家道中落,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就沦落成了穷人。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为什么有如此落差?难道“富不过三代”是真的?

原来这都是祖上为官不肯同流合污,加上正直、不会溜须拍马,得罪了权贵被打击报复所致。

子敏家中衰败,没钱上学,但他从没放弃自学,这在当时被人看作是异类。

子敏的举动被同村一富户千金看在眼里,认定他是一个有出息的男人,爱恋之情油然而生。

小姐家中在县城开了三家生药铺,家财万贯。老爸原本打算把女儿嫁给县令的公子,小姐要嫁给一个穷小子是老爸万万没想到的。

但无论怎样劝说也改变不了女儿的初衷。

但无论怎样劝说也改变不了女儿的初衷。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老爸说:“你要嫁给穷小子一分彩礼也别想得到”。女儿当晚就背起自己的衣服包袱去了子敏家,小姐的行动在当时成了爆炸性新闻。

老爸一看女儿真的嫁给子敏也只好默认了。

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年过后,老爸提出雇佣子敏当生药铺的伙计,但只管吃住不给工资,老爸说把子敏工资折成股份入股,意思是帮助子敏。子敏没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转眼十年过去了,子敏一直没领过工资,家中穷苦情况依然如故。

但有一种变化,那就是小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小姐的弟弟接管了生药铺。

小姐的弟弟没有多大能力,经常和一个能说会道的酒肉朋友臭蛋来往。

小姐的弟弟没有多大能力,经常和一个能说会道的酒肉朋友臭蛋来往。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臭蛋会说奉承话,负责进货销售业务,子敏老老实实在铺子里干活,平时少言无语,没事就翻看医书。

突然有一天,小姐的弟弟和臭蛋一起把生药铺的资金抽出来投资买了期货,这一切都瞒着子敏偷偷进行的。当时他俩看到棉纱很抢手,二人也想捞一把。

这样一来,可把子敏坑苦了,他不但没拿到工资,而且股金被二人拿走了,生药铺没有资金支撑被迫停业。

当时小姐气不过去和弟弟理论,说,你把股金还给我们,你干什么我们没意见”。但弟弟就是不算账。小姐没办法,气得哭着离开了。

子敏白干了十几年,他没有去吵去闹,而是回到家默默钻研起了医书。

子敏白干了十几年,他没有去吵去闹,而是回到家默默钻研起了医书。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他干了十年的伙计,对里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他以一种不认输的精神,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县城开了一家“三聚通”药房,之后生意兴隆,子敏乘热打铁,接连开了四家连锁店。

而小姐的弟弟和臭蛋却因纱市波动不稳而赔了个精光,害人者最后害了自己,二人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而倔强的子敏,经过多年的打拼,恢复了曾经祖上的辉煌,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亲们想想看,如果他没有倔强的性格能有后来的发达吗?

想问下广大的历史爱好者,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有趣但讽刺的事件(或人物)?

想问下广大的历史爱好者,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有趣但讽刺的事件(或人物)?

大唐宰相路岩之死。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赐死大臣一定要剔取喉结软骨以验其必死,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害死东林党大臣杨涟、左光斗,无耻的东厂鹰犬就以此法剔取二人喉结软骨献给魏忠贤,以此博宠。

然而,这一让人毛骨悚然做法的始作俑者,乃是晚唐权臣路岩。

路岩是唐宣宗大中年间的进士,唐懿宗年间出任宰相,官至中书令,魏国公,时年不过三十出头,路岩少年得志,与另一宰相韦保衡相互勾结,以权谋私,导致贿赂公行,朝纲大乱,老百姓称二人为“牛头阿旁”,即地狱中的牛头鬼卒,有一次,路岩因事被调出京城,老百姓纷纷跟在他的轿子后面投掷瓦砾。由此可见其民怨之深。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路岩为了彻底整死政敌,专门向唐懿宗建议说:凡三品以上赐死,都要割下喉结以证明其确实已经死了。”此建议居然得到了采纳。

结果,唐懿宗末年,路岩因为亲信边咸、郭筹谋反,被贬官为荆南节度使。由于路岩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大家一见他失势就群起而攻之,于是路岩走到半路又被贬为新州刺史,到了江陵,又被免职,流放到儋州,没收了他的家产。

史载,路岩英俊潇洒,一把胡须很好看,到江陵过了两天头发胡子就都变白了。路岩到了新州,皇帝又下诏赐死他,朝廷派来的使臣按照路岩制定的规定将他的喉结割下来,上交给了刑部。

这就叫: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 华夏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孩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孩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 国有烈臣不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