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关于山人闯关东,我知道我们这儿在那个年代,十家有九家人都闯过关东,有的去了在那里扎了根,有的去了二年三年就回来了,还有一些扎了根的这几年也回老家落户了,还分到了地!有的回来做生意。
我们家,我公婆曾经闯关东,落户到吉林,我老公就是生在那边,我老公的三姐四姐都嫁在了那里。
当时闯关东,也叫逃荒,说白了就是要饭、要活下去,在家里就会饿死,只有闯出去才可能会有一线活路,会有点希望,东北地广人希,只要能干就会找到点吃的,所以大批的山东老乡先是男人出去闯,然后托儿带女千里迢迢去东北,就象电影闯关东一样,有的人闯出了一片天地,有的人饿死在路上。
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聚;
齐鲁青未了,(灾荒幸存者)
关东淘金去。
满清发祥地,
地广人又稀;
禁令外乡来,
闯关得生机。
强人张大帅,
振邦民安居;(无战乱)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帮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进饭锅里;
作者刘国林,
《可爱的草塘里》。
国际大都市,
伪满新京地;
东北重工业,
曾经辉煌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感谢邀请。只是从有关资料了解一些,关外的东北,本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大清王朝建立后,严禁向关外移民,以保护龙兴禁地。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大清王朝国势衰微,山东,河北等地农民,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众多百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特别是灾荒年月,无以存活。在家乡也是饿死,闯关东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大批农民,纷纷闯关东,清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开禁。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上山东人勤劳,节俭,到东北后也容易存活。
另外,清王朝开禁还有一个原因,近代以来,沙俄屡屡侵略我国东北,开疆拓土,驱杀我民,占我领土。清王朝也有移民戍边的意向。
众多闯关东的移民中,以山东人为多,有坐船去的,也有从陆路走的。全部家当也就是一付挑子或一辆手推车。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背乡离井,远赴他乡,逃荒途中,又有多少人死在路途,闯关东的历史,就是一部山东等地移民的血泪史。
在今天的东北人中,山东人的后代很多。山东人勤劳,善良,侠义,自古有互助的传统。所以,东北人给人的印象是大度,豪爽,这些都带有山东人的特点。
听老辈们说过,“闯关东和走西口"性质一样,在内蒙地区包涵了这两个内容。过去东北部地区外来谋生的人口为“闯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外来谋生人口叫“走西口"。关内人口多土地少,人们无法生存,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自动迁移,事实上就是讨生活、寻活路。
听老辈们说过,“闯关东和走西口"性质一样,在内蒙地区包涵了这两个内容。过去东北部地区外来谋生的人口为“闯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外来谋生人口叫“走西口"。关内人口多土地少,人们无法生存,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自动迁移,事实上就是讨生活、寻活路。
晚清时期,形成了三股大的移民潮,即走西口、下南洋与闯关东。
其中的闯关东,即人口从关内地区进入关外的东北地区,由此形成的人口迁移影响极其深远。而当年闯关东的人口之中,绝大多数来自山东,其次才是河北与河南,如今的整个东北,超过45%的人口祖籍地在山东。
以山海关为界,东边的东北地区称作关外,以西称作关内,满洲入关之后,将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进行封禁,颁布禁关令,顺治时期以柳条围边。也因此,关外的东北虽然沃野千里,但人口剧减,逐渐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仅有少数清朝的驻军与少数百姓,道光年间,整个东北人口仅三百万不到。
由于人口的锐减,东北处于虚空状态,使得当年的沙俄得以如入无人之境,在黑龙江流域劫掠多年之后,清朝才后知后觉。
19世纪中叶,随着列强纷至沓来,中原百姓生计难以维持的越来越多,而北方的沙俄不断进犯,清朝对于东北的辖制力越来越弱,咸丰年间,在黑龙江将军特普坎的建议之下,正式开禁放垦,清朝终于意识到封禁并非办法,所以这才开始希望通过移民实边。
而当时的中原内地,由于列强的侵入,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而清朝为了赔款等收受的税赋越来越多,使得大量百姓生活难以维持,加上19世纪中后期,黄河淮河连年泛滥,丁戊年间又爆发了几乎影响了半数人口的超级旱灾,实在走投无路的中原百姓离开故乡,进入东北。
闯关东闯关东,就是闯入山海关以东,原本的关外属于清朝的封禁之地,在清朝中前期属于不准进入的地方,当时也有不少百姓冒险进入东北,这是有很大风险性的,所以称作“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湾沟火车站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湾沟火车站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