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上坟祭祖的习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上坟有什么讲究?
中国地大,人口众多,各地民俗还是有差别的,具体到某一个地方,还是要根据当地年岁较大、见多识广的老年人给予指点比较合适,从网络上所获得的知识并不一定就适合当地的民俗习惯。
春节上坟祭祖,中原一带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带上供品,具体有火纸、香表、鞭炮、酒肉和蒸馍。到了祖坟以后,放好供品,点燃火纸、香表,开始放鞭炮。然后所有人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叩上三个头也就结束了。
仪式并不复杂,主要讲究的是后辈子孙还没有忘记祖先。放鞭炮、烧纸钱是给别人看的,就是告诉乡邻乡亲,这家还有后代人。如果有哪里的坟地不冒烟,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这一家或这一门断了子孙后代人。
百善孝为先,不仅仅是春节祭祖拜先人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也就是体现在对仍然活着的长辈人不耐其烦的伺候着,有病治病,无病问寒问暖,这才是百善孝为先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孝文化渊源流长,孝教老人,祭祀祖先,前者讲究的是内容,而后者仅仅是一个形式,只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把“百善孝为先”落实到实处。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看见公婆或者岳父岳母如同见了天敌一般,靠春节上坟祭祖就认为百事孝为先,只能说是一种外表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多元文化背景下,本博认为在遵循传统民俗习惯的大环境下,还是以个人的实际行动,侍奉身边夫妻双方的老人为最重要的任务,向世人证明个人的行为就是落实百事孝为先的具体行动。其它一切所谓的百事孝为先表演的成分多,无实际内容的多。
民间曾有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的说法,言简意赅。就是告诉世人,父母活着的时候哪怕端碗白开水,只要Te喝到嘴里,也比人死后豪天豪地去哭诉强多了。
年三十给祖上上坟的记忆是什么?
我家是鲁西南,我们老家年三十上坟不烧纸,更不祭拜老人,我们是带着高粱杆夹上烧纸,到坟上请先人回家过年,到坟上后嘴里要念念有词,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到老人遗像前,到元宵节的时候拿到坟上,买点烟花爆竹,每个坟上挖一个坑,点上蜡烛,每个坟上烧一把纸,把请爷爷奶奶的东西每个坟上烧一把,就算结束了。
我们老家上坟是请先人回家过年,这是我们的传统,但不祭拜,从年三十一直放到元宵节,证明年已经过完了,先人也该回去了,所以元宵节这天要送走,晚上送到坟上燃放烟花炮竹,算结束了,年过完了,都该上班了,先人也该回去了。
我们老家过完三周年一般什么事没有了,没过三周年的,春节走亲戚必须是初三来,三周年过完娘家要给闺女每人买一双鞋,一个棉袄,这叫脱孝 ,意思是说以后不用为老人穿孝了,预示着结束了,儿子家里面也该贴对联了。
如果老人没有过三周年,家里有结婚的也可以贴对联,这叫冲喜,喜事大于丧事,所以可以贴对联,我们就是这种风俗。
关于年三十上坟的问题,我们这里什么讲究都没有,就是请祖上回家过年,不知道其他地方什么风俗,我们鲁西南就是这种传统,欢迎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风俗。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三十上坟有哪些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三十上坟有哪些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