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世界里,明确是三教儒释道,那孔圣的地位怎么没体现?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既然是宗教,人们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建立起一整套神仙体系。而儒家是一门学问,不是宗教 ,创始人孔子是普通的凡人,是“万代师表”,不能让他去“腾云驾雾”,“施功弄法”,他的优势在于学术思想 ,人们无法将其神化,那样就是对祖师不敬。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问,那老聃咋被神话了?又是“套圈”有是“炼丹”什么的,其实老聃创立的学说是道家,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老聃是道家宗师,他既没有“金刚圈”,也没有“炼丹炉”。
《西游记》是“大神”们竞技的舞台,肉体凡胎的孔子自然吃不上什么劲。作者吴承恩参加科举屡遭挫折 ,仕途不利,尝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深刻意识到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里发生的种种“丑闻”就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孙悟空得到菩提祖师真传,手拿定海神针,身怀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本领高强。可这么高的本领,玉帝不是让他去养马,就是去看桃。始终不予重用。他能把天庭搅得天翻地覆,却往往奈何不了几个妖精。因为这些妖精都有强大的背景,连如来的“舅舅”都出来捣乱,取经书时老和尚还借机谋私 ,你说这是什么世界?不是打夫子的脸吗?
所以,作者借孙悟空这个形象,试图在梦境里砸烂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幻想中挑战旧的统治秩序,发泄自己的不满,获得心灵的慰藉。但幻想终归是幻想,他又有着深深的无奈。儒家的教义没毛病,但被统治阶级亵渎,曲解。为他们的统治服务。遇到人民反抗时,他们会竭力宣扬“++纲常”,但需要他们体恤百姓时,就会换上一副丑恶的面孔,撕下伪善的面纱。
当然,不可否认,后世的儒学有积极的一面,如宣扬孝道,提倡仁爱,但也有摧残人性的一面,如压迫妇女,限制自由恋爱,宣扬对封建皇帝的愚忠等,这些跟孔子创立儒家时的宗旨严重不符,因为他是提倡“人人向善”,“君贤臣忠”的,没想去让谁欺负谁。但在权利面前,有些帝王就一脚踢开了儒学,捡起了“法家”,有利则用之,无利则弃之。假如孔圣看到他的学说被“贯彻”成这个样子,不知会有何感想。你看玉帝出来巡游时,看到一家人无意弄倒了供奉自己的供桌,就三年不给凤仙郡下雨,渴死黎民无数,他的“仁义道德”在哪里?三界之尊尚且如此,更别提他的那些臣子了。他们纷纷纵容畜生下界作乱,残害百姓,自己就在天宫里陪着玉帝欣赏歌舞,推杯换盏,醉生梦死。
亲们:这是个引人入圣又令人神往,巧妙高深的题问!前题已明确肯定《西游记》的神话故事,是《儒·释·道》化身的文艺小说著作.后题是画龙点睛明知故问,怎么没体现孔圣的地位?实在是高!儒虽第一精髓,但拟二释三道,反之第一为道,释为其二.全书以释为教化,实以儒道为质义!也充分体现作者精通三学熟谙世俗,遵循孔子的:"有教无类""见贤思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之教!至于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道学的"无为无不为.擒妖魔祛鬼怪除暴安良"释教的"苦海无边,劝人为善,救苦救难,因前生修今身求后世,普渡众生!"等等的说教,就不必赘述了!总而言之,《西遊记》特别是问世的电视剧版本,更是世界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好作品!
西游记虽然说是儒释道三教,但他主题取经路上跟妖魔鬼怪的斗争,是唐僧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突出的是取经的艰难和经不轻易传播。主要讲的是佛道之间的矛盾,神仙妖魔的争斗,天庭的问题。儒教孔圣人是凡间之人,毫无法力,儒教之管理的是人间之事,不张显孔圣人也就是自然的,没什么奇怪。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它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西游世界里,虽有儒释道"三教"之说,但却没有体现孔圣人的地位,原因有二:
一是"儒教"没有适合《西游记》的创作素材。《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其中塑造的角色,上至玉皇、佛祖、天王、菩萨,下至天神、地仙、罗汉、妖怪,个个法器在手,武艺高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彻地通天,法术无边!而所谓"儒教",本称儒学、儒家,它只是一个学术派别。“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社会,说服别人。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而"教"则指宗教,但凡称之为"教“的,都有一个客观上并不存在、而完全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即超自然的"神明",其特质是要完全地改变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追求“彼岸“的解脱。而儒家却没有人为塑造并崇拜的“神明",注重现世现实,强调内在修为,并以此去适应社会,它只是一套逻辑演绎的体系,是典型的"此岸"哲学。总的来说,儒家只是一门在"成教化"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的学术派别,本质上其实算不上"教"。因此,在儒家这里也根本找不到创作神魔小说可资借助的角色"原型",作为儒家“鼻祖"、正人君子的孔圣人自然也难入西游创作者的"法眼"。
二是儒家强调维护的的"礼乐"宗法正是《西游记》批判鞭笞的主题。儒家学说本来只是一门学问,只是从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倡导的"礼乐“成为统治者的"宗法",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孔子也被尊为“圣人",这才有了宗教的"意味"。
西游记是从师徒取经的角度上书写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道家和佛家的人物和故事。在人间,还是孔圣人之说占有支配地位。在西游记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可以看出佛教在地上只是孔圣学说的一个挑战者,而且有很多人质疑佛教的宗旨,以至于唐太宗之后有了法律规定,如果大家都信仰佛教,怎会有这样的法令?
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唐僧一行人在车迟国,在消灭了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三个妖怪之后,和国王说道,
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这里就很明显了孔圣人之说的作用就是为了养育人才,这也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佛教和道教对于国家而言只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儒家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游世界历史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游世界历史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