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坐标福建闽中地区的农村. 我们那边风俗很多,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样, 感受下闽中风俗的不一般.

我们老家的叫法这种叫“铁支”,闽南人称“装阁”,闽西北叫“走古事”,同为闽中邻县有叫“台阁”,是由轿架、铁支、轿脚组成的。跟古代的轿子一样, 由四个轿夫抬着.

我们老家的叫法这种叫“铁支”,闽南人称“装阁”,闽西北叫“走古事”,同为闽中邻县有叫“台阁”,是由轿架、铁支、轿脚组成的。跟古代的轿子一样, 由四个轿夫抬着.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华夏历史

这种风俗活动,时间安排是在正月临近元宵节时就开始了,游街时间持续有2-3天,儿童以戏曲装扮立于轿台之上,有个凳子固定在架子上,所以人是坐着的, 不然++一天,孩子哪里受得了.轿子是由青壮年抬着,在菩萨轿子、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游走村中主要街道。这种风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境安民.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这一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这一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华夏历史

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校彩绘),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也可以从市场买的图案贴上。舞龙时,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如果站在高处往下看, 那场景甚是壮观.

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校彩绘),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也可以从市场买的图案贴上。舞龙时,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如果站在高处往下看, 那场景甚是壮观.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华夏历史

答:农村的风俗习惯举不胜数,生老病死,嫁娶造葬,了秧播种,过年拜年等等,在不同的地方均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村里正月初一拜年的风俗习惯:

提到正月初一拜年,自然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天刚蒙蒙亮,全村的小孩都不约而同的跑到村里最年长者家,争先恐后的磕头拜年。这时候主人会拿出年前就准备好了的小糖果,每人两颗依次分发。虽说是依次分发,其实场面非常混乱,这种混乱不仅是为了争先拿到糖果,而是先拿到糖果的人可以趁乱跑到后面重来一次拜年有意制造的。其目的,也不尽是为了多得两颗小糖,热闹好玩,还是有意制造混乱的重要因素。就这样跑遍全村的每一家,才各自回家吃饺子。这时,就有玩狮子或者玩龙船的进村了,鞭炮响锣鼓鸣热热闹闹,小孩们自然又要跟着后面跑一遍。

而每家的大人们也是起的很早,越是年长或辈份长的,越是要起早。特别是女主人,说是在家接受拜年的祝福,其实分糖㪚烟忙得不亦乐乎。吃过中饭还要到村里各家拜年,中午吃饭很简单,基本上是头一天也是头一年的剩饭剩菜。饭也是有意多煮的,愚意为连年有余。男人们也是早上开始,挨家挨户拜年祝福。下午也是要接替在家接待的工作。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拜新年。

所谓拜新年,就是村里或者亲戚家在上一年里,有老了人的,其他人都要率先到他家去拜年,称为拜新。如果村里有,村里其他所有人都是要先到他家拜年,并且毎家要有一个代表,带上香、蜡、纸、炮祭拜一下。如果亲戚中有这种情况,也是早上 ,尽可以能的早些,带上香、蜡、纸,炮(这个风俗在我们当地也不多,如果是不同风俗习惯的亲戚是不可以带祭品的)去拜年。拜新年也有很多讲究,对方一般是年三十摆好的香案,香火不断。正月初一大清早,门边要准备好毛巾和一盆热水,客人进门先要洗手净面,而后堂前进香、磕头祭拜!

就以老家为例说说吧。正月,过大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走亲朋好友。小时候就盼望着过年讨红包,压岁钱。十五左右闹元宵办花灯,那种热闹的场面是南方人无法想象的。二月二炒豌豆,家家户户都吃爆米花,自家锅里炒的豌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都是在外面买的,但再也吃不出以前那个味了。三月放风筝,小时候几张报纸和竹棍就能自己做一个风筝,飞的还老高。五月就是端午节了,这个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吃粽子,门上挂艾草柳枝,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求。紧接着就是七🈷十五的中元节了,在老家是一个很隆重的庙会,杀猪宰羊,吃大锅饭,热闹程度仅次于春节,好多出门务工的人这个时候都得赶回家过庙会。再下来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老家这个时候也是热闹不过了,或是请的戏班子,或是本地村民,都会唱大戏,直到现在我还是听不懂唱的什么,但就是喜欢,也许是喜欢站在人群中看着身边人一阵阵的喝彩,也许是喜欢那种朴实无华吧。十月一,烧寒衣。北方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为过世的老人烧点纸钱,纸剪的衣服,这也表达了后代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腊月是最忙的时候了,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了,杀年猪,办年货。农村有太多太多有趣的事,有空的时候可以走走看看。

不同地区风俗不同,我是山东省,说一说我们这里的一些我知道的风俗。

我先说一说过年的风俗习惯吧!

1. 辞灶

和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山东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有一个传说是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的时候,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里里外外全都扫一遍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都扫走,迎接新的一年,迎接崭新的福气。

2.、贴春联、贴福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我们所住的这个地方一般都是年三十下午进行的。

3、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

4.年夜饭

其实我们这边的年夜饭并不是晚上吃的 最隆重丰盛的那一餐而是三十的中午吃的,到了晚上的时候就在大约十点左右的时候吃饺子,已经很少有人真正等到十二点的时候吃了,饺子捞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就可以开吃了。

5. 守岁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守一晚上不睡觉,反正守岁对我来说已经是小时候做过的事情了,我们这边把守岁叫做“熬五更”一夜有五更,熬五更就要熬过最后一更。

我是河北农村的,我们那里有好多的风俗习惯。这里我主要说下结婚的风俗习惯,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里送馒头,以前是送给女方100个1斤重的圆馒头,100个半斤的圆馒头,还有一个用各种花样馒头组合起来的具有寓意的重达几百斤的大馒头。送到女方家里,准新娘会把花样馒头上的尖全部掰掉,寓意把婆婆的尖掰掉,结婚后婆婆不会故意找新娘茬,送馒头的同时还要带上一定数量的猪肉、大米、盐等食品。而且送馒头的人数是有讲究的,送馒头的人数决定了女方送嫁妆的人数,女方送嫁妆的人数是送馒头的人数的两倍。女方要给送馒头的人送红包,红包的多少也决定了结婚时,男方回礼给女方送嫁妆的人的红包的多少。再有一个风俗是最不公平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在一年当中有四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基本上是家里除了发生特别重大的事情在那几日是绝对不能回年家的,这四天有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迎春与立春。说如果这几天回娘家了,娘家人会穷,而且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离娘家近的女儿万一忘记了,在那四天之一回娘家了,会被家里的嫂子弟媳大骂,如果那年娘家人有什么不顺的事情发生,会被抱怨一辈子。而且正月里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我自从出嫁20年了,就一次回娘家过年,但也是正月初三才进门,迎春和立春都是住宾馆的。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的习俗?

农村老人去世是有三七,五七,一百天的风俗习贯,来表示对老人怀念和尊重。过了一百天还有三年的说法,以后就按照农村逢年过节对老人记念。过去烧纸钱,现在随着 殡葬的改革,现在用鲜花祭奠比较多了,但是有些人还是用传统方法烧些纸钱。在这天亲朋好友都会来纪念,主人摆上几桌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好友。

传统的丧葬流程习俗繁琐且复杂,至宋代整理前朝的丧葬礼,仍然有25道程序之多,这套繁琐的丧礼程序主要提现的是“孝道”原则。先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治理。说穿了就是有利于统治阶级,最近跟一个家属沟通,人家的总结“习俗大不过权利”,是不是很有道理。

至现代,老人去世后,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现世较为通行的丧葬流程是:初终、殓、殡(出殡)、下葬、祭祀这五个步骤。“三七”“五七”“一百天(百日坟)”放到现在来说就属于葬后的祭祀礼俗了,因为中国的丧葬礼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受到佛教观念(如念经超度亡灵,作七等)和道教观念(神仙方术)的影响,所以说时至今日的中国传统丧礼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结果。

至现代,老人去世后,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现世较为通行的丧葬流程是:初终、殓、殡(出殡)、下葬、祭祀这五个步骤。“三七”“五七”“一百天(百日坟)”放到现在来说就属于葬后的祭祀礼俗了,因为中国的丧葬礼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受到佛教观念(如念经超度亡灵,作七等)和道教观念(神仙方术)的影响,所以说时至今日的中国传统丧礼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结果。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华夏历史

中国传统的丧葬活动,严格地说是从老人病危的时候就开始的。在老人病危时刻,儿孙们及其亲兄弟、亲侄子等聚集在其病床前,照料护理老人,直到咽气,这就是送终。送终就是在老人临死的时候陪伴着老人,直到断气,又叫临终守孝。

古时的人临终称作“属纩”。“属纩”的意思是把新的丝絮放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所以后世把“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这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毕竟古时候不能拉个心电图看看。

在人死后,亲属先要爬上屋顶或者找个高地面朝北方,朝祖先发源地的方向挥舞死者穿过的外衣帽子之类的为之招魂,呼唤逝者的名字,称为“复”,也就是有的地方称之为的“招魂”,儒家学说丧礼中的孝道从这里便开始了。

在人死后,亲属先要爬上屋顶或者找个高地面朝北方,朝祖先发源地的方向挥舞死者穿过的外衣帽子之类的为之招魂,呼唤逝者的名字,称为“复”,也就是有的地方称之为的“招魂”,儒家学说丧礼中的孝道从这里便开始了。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 华夏历史

招魂仪式后,要再次察看逝者口鼻前的丝绵,再摸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易服,准备丧服。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

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①邀请亲友前来与逝者“见最后一面”,否则以后想见都见不到了,相当于今天的告别会。②邀请亲友来也是要让他们来帮忙,事情太多没有人是不行的,所以这就成了联系并检验人际关系的一个点。③亲友、邻居前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证明死者确系“正常死亡”,亲友已尽了心力,不再负有责任了,相当于“证明人”。比如若是妇女死亡,丈夫未讣告其娘家来人,自行将其埋葬,就要惹出大纠纷来,哪怕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农村盖房上梁各地有什么风俗,现在和过去有什么区别?

对于农村人来说,盖新房是一件重大事情,主家都是找风水先生选吉日吉时“上梁”是必不可少的。

“上梁”的这一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庆贺“上梁”喝彩仪式。

“上梁”前,家里的管事人用一根红布把十个清钱串在一起,用红线拴在大梁上,像征着发财致富,写上《大吉大利》的对联。

中午十二点“上梁”仪式正式开始,把大梁安在正堂屋上,把喜糖撒在新房的周围,大家就放鞭炮,庆贺主家响亮响亮人财两旺。

主家的婆娘们在堂屋里,摆上贡品瞌头祝梁,栋梁上梁、稳稳当当等......吉言。

摆酒宴都是渴望大家平安吉利、房屋牢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等......。

现在农村盖房“上梁”风俗和以前盖房“上梁”风俗一样,现在和过去的区别是,酒席比以前隆重了,去喝酒的随礼比以前重了,主家接红包比以前多了。

农村盖房上梁各地有什么不同。

我是江苏人,二十年前我在老家盖过房,那时我们那里造房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基地,是不是可以造房,如果那块地可以建房,就请风水先生选好哪天可以开始建房打基础,哪天可以上梁,还要看时间几点才可以开始,到了上梁那天,梁上要挂红色的被面,还要挂一个蓝色的围裙里面放云片糕,糖果,馒头等东西,等到上梁时间一到,地上的人放鞭炮,楼上的人用吊车把木头吊上去,把梁上围裙里的东西抛下来,让地上人抢,这样上梁就算完了。

现在我们那里上梁这个风俗很少看了,因为很少有人家建房了,全部买商品房,而商品房这个风俗是没有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农村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农村有什么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