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

我的理解:有可能是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又或源于天圆地方观念。

首先看古人使用的铜钱,外圆内方。还有《周易》中的阴阳八卦图形。

抬头仰望夜空,一轮满月圆又圆。因此,南方很多园林建筑,都有月亮门。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讲究的就是个团圆。圆满之意,也许就取之于月圆之夜吧!

圆也有循环往复之意,周而复始,归为一个同心圆。圆润,华美之意。圆通,周全之意。

一个圆中国人追随了几千年,自然又和谐。有一种红叫中国红,那么有一种圆是不是叫中国圆!

谢谢!

几何图形的圆,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一个单纯的图形。而在中国,则被赋予一种特殊的人文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对宇宙的初始认知。古时候的中国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觉得天似“穹庐”,就像一个圆形的“锅”,笼罩着大地。而地阔无边,方正辽远。根据这种认知,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文化视野。历史上“外圆内方”的铜钱造型,就是这种文化视野的体现。

可以说,“天圆地方”代表着中国人对宇宙的初始认知文化,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二是通过观察“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人们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把天象和人象附和类比,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将几何“圆”的表征,赋予“圆满”的文化意义,代表着团圆、圆满、和美等,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期盼。

这种“天上月圆满,地上人团圆”的美好联想,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同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理念,在当代仍具有十分正面的现实意义,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三是对“圆”和“方”的几何形态,中国人别出心裁地给两者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处事形态。

圆,代表着处事周全,善于变通,精于和解,融合异见的“融和文化”。

方,则代表着中规中矩,坚守准则,不能变通,不能融合的“规则文化”。

这两种处事方式,各有特点,不同场合,需运用不同方式。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有了“外圆内方”的变通说法,并形成一种内外有别的文化现象。

人民币面额上的“圆”、“角”、“分”是从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人民币上的字是“圆”,而不是“元”呢?“圆”字给我的基本印象就是一个几何图形,人民币的形状又不是圆形的,为什么用“圆”字呢?我想这会不会与“袁大头”有关呢?于是我去网络上查找了关于关于“袁大头”的资料。

这一查找,我发现还真与“袁大头”有关。在1914年的时候,袁世凯是大总统,在北京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在条例中规定了“圆”作为一个价格单位。

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 - 华夏历史

那么“袁大头”上面的这个“圆”又是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继续查看再早一些的资料。

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月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

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 - 华夏历史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银元上,写的是“壹圆”而非“壹元”,那么,这“圆”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继续往前面找。

1910年,也就是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把生产铸造货币的权利统一起来,规定国币的单位为圆(元),辅币面值有五角、二角五分、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

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 - 华夏历史

大清银币上面也是“壹圆”,而非“一元”,那么,这是不是就是最早的出现“圆”的货币呢?

我们再往前面找找。

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 - 华夏历史

1905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在天津建成“造币总厂”,同年7月清政府拟定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下令统一银元,但是没有贯彻。

在那个时代国际上兴起了“金本位制”,而清朝的黄金储备不足,于是出现一种意见,先主张“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一种意见是主张银元重一两,另一种意见主张重七钱二分,也就是以元为单位。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币一套,在实际交易中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

由此可见,在这之前,银元都是一两银元,更没有“圆”或者“元”这个单位,所以,以“元”作为货币单位是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开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圆的历史文化作用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圆的历史文化作用资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几何图形圆在中国代表了一种什么文化?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