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信吗,真实性有多高?

历史可以被证伪,很难被证实。

哪怕有正史、野史之分,后来的书写者也无法做到绝对公正客观,也会加入点主观感情进去,只是多和少的分别罢了。

既然有主观感情掺杂,那么这些正史、野史可以说,我需要的就是正史,我不需要的就是野史。因此,由于这种不可避免的人力因素,最真实的历史已经不可能还原出来了。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以写出成百上千种过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忠于事实敢于直言的史家,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被和谐;胆小怕事如履薄冰的史家,写出来的东西叫秽史;远离庙堂走++间搜集史料的史家,他搜集到的史料会比皇帝收藏的多吗?

哪怕大腕如司马迁,中华史学的奠基人,他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到项羽乌江自刎前与虞姬的最后一夜的那场对话呢?公叔痤临死前屏退左右和商鞅说的那番话,司马迁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这样细想,连司马迁我们都可以打上个问号了,更何况后来越来越受皇帝钳制的史学家们了呢?

所以,信与不信,从来不是最重要的点,而是你是怀着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只能说,历史上的大方向真实性是绝对可靠的,只是许许多多的细节,我们是再也不可能得知了。

正史为主,野史为辅

书上记载的难免有偏差,比如南北朝的历史各种吹牛,唐李二还让史官改史。不过毕竟是第一手资料,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具体的脉络还是清晰的。剩下的用春秋笔法的,间接性隐瞒的,那就靠自己判断了。

历史的整体脉络和事件是可信的,写在史书上的东西,证明至少发生过这件事,因为肯定有人知道有人看见,所以才会写。

但是怎么解释这件事的前因经过和结果,是谁的责任,这里边的主要责任人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是人是鬼,就很难用一本史书判定了,而要经过很多其他资料的判定,而且还要有现代人的一些理解和分析,有的甚至就是千古疑案,各说纷纭。 比如赵匡胤的烛光斧影到底是咋回事儿?比如建文帝到底被烧死没有?还有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些事统一成为了千古疑案。

而历史的书写方式不只有官方,其实中国历史都是从私史开始的,比如说最早的历史《春秋》其实就是典型的私史,而且民间还有无数的好事者,写了很多野史,再加上文学小说家们凭一点事,就把它扩展成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这些野史、小说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正史中无法弥补的缺憾,讳莫如深的宫廷秘密。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是老百姓相信,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 而中国也有个传统,来自民间的小道消息很准,比官方的还快还准,所以有些稗官野史也并非是一无是处。

而正史中带有的一种更为主观的概念也是造成正史出现偏差的关键,比如元朝的脱脱著宋史时,肯定会黑宋朝,而清朝著《明史》时肯定会黑清朝,所以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有,到底怎么回事儿,没必要太较真。

历史可信吗,真实性有多高 - 华夏历史

好在现代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了影像等资料作为考证,比如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就是不可能磨灭的历史。

别说删减篡改、剪刀加浆糊,就是用修辞就足够了。

“站好最后一班岗”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人在坚持工作,但效果不一。

看古代人事工作,会更了然“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修辞真的很重要。

举一个简单例子:

企业人事负责人考察完一个员工,给总经理汇报。基本情况是,这哥们能干,但人缘不太好。

如果想提他。人事负责人可以说能干就会得罪些人,企业是要盈利,不是一团和气,我们不需要老好人。所以从大局出发,我们要提他

如果不想提他。人事负责人可以说,企业发展的核心在团队,只有和谐稳定团结的团队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所以说他很优秀,但我们要考虑大局,坚决不提他。

一个简单的事,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两个解读,每个都看着很有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诚不欺人

历史可信吗,真实性有多高 - 华夏历史

历史真不靠谱,但也真没办法,因为回之不去。

我赞成这怀疑:夏桀商纣真有那么坏吗?接任者为显示自己好,被推翻者当然就必须坏。再如“清修明史而明史亡”,它肯定要把对自己不利的全部销毁,并且,谁都无法复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是非题世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是非题世界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可信吗 真实性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