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只看这一句,就会觉得老子是在揭露圣人的无情,冷酷。但真的是这样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要想明白这一句话,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刍狗”。这个词的意思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烧掉。
如果直接理解起来是:圣人并不仁慈,只把百姓当做没有生命的祭品。但这样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看一下,完整的句子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什么仁慈,只把万物当做祭品。但这并不是在批判否认这种不仁。因为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很尊重自然规律,这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
他觉得天地真正的恩泽,就是顺应自然大道,让万物自然生长。而圣人也应该像自然学习。圣人真正的仁爱就是无为而治,给百姓真正的自由,对待百姓公正。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也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圣人也不会偏爱。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让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天地有了感情,对饥荒的地方十分怜悯。于是天降馒头,水。这样人会因为懒惰,而失去最基本的能力。走向灭亡。
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为什么有些人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每天说穷,但穷不是没有道理的?
朋友,谁也想过好日子,谁也想多挣钱,谁也不想安于现状,可是生活的压力逼得你不得不安于现状。
假如你上有老人要养,下有孩子要上学,全家都靠你一个人生活,你如何办?我想你也不可能会冒险去拼一把吧,万一失败了咋办?我们不是有钱人,我们输不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与梦想总会有很大的差距的,很多人年轻时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结婚,有孩子,等等各种生活的磨练,才会发现原来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因此,朋友请你不要对这些普通人有偏见,他们年轻时也是有激情的,也曾有过放飞梦想的时候,可是他们却被生活锁住了身体,为了家人,为了父母,为了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虽然平凡,但是他们是伟大的,是他父母的好孩子,是他老婆的好丈夫,是他孩子眼中的大英雄。
穷人每天把穷挂在嘴边,富人却总是字字不提。这也就是穷人富人的差距,逻辑思维的不同导致的。
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每天说自己穷。原因大致如下:
一,认为自己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经济头脑,什么也干不了,我天生就是这个穷命。
二,不愿吃苦,不想拼搏,懒散成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总觉得好满足,时间对他们来说相当充足。
四,大言不惭,每天说穷,生怕别人不知道,渴望别人施舍,以穷为荣。
上面我介绍了几种情况,我再这里再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做个说明:离我父母家不远的一户人家,现在家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成过家,父母年迈,疾病缠身,两年前就去世了,自己一个四十多岁的壮汉,守着三间破房,每天就知道吃喝酗酒,别人找他做事,他还骂骂咧咧,就是懒得动弹,经常去离村二三里的一个球团厂要钱,还大言不惭地说,咱就是这个命,穷和我有缘。就这样一个能吃能喝,就是不愿吃苦赚钱,安于现状的人,就是这样度日的,也不知会持续到多久,大千世界像他这样的不知有多少,真替他们感到悲哀。
人重要的不是学历有多高,在于的你是否勤劳,敢想敢干。安于现状不仅是束缚了你的手脚,重要的是束缚了你的思维和视野。
穷人不可能穷一生,要想摆脱贫穷,首先要改掉不良习惯,穷则思变,敢于尝试,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学学富人的观念,学学富人的思路,学学富人的精神,相信成功就在眼前,穷变富也就离你不远了。
感谢大家一路支持,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的未完成理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的未完成理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