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曹操评价高吗?为什么?

谢谢你提出的问题。

三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之前,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即三国。三国时代又分为前三国时期:公元190年至公元220年;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雄逐鹿,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一代英雄。我认为,要论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应首推曹操。可是,历史上对曹操的负面评价要远大于正面评价,民间百姓的口碑中对曹操更是一片的谴责声,为什么呢?

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陈寿编著的《三国志》反映的就是历史形象,是正史。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是历史上著名的、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是典型的文学形象。还有就是根据小说和民间传说改编的戏曲节目,在百姓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烙印的民间形象。

历史上对曹操评价不高,甚至于负面评价较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第一,曹操为人奸诈、奸滑,突出一个“奸”字,不讨人喜欢,民间形容他时都使用“白脸曹操”来贬损他。

第二,都说他是篡汉的奸贼,自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曹操一直控制着汉献帝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那个年代不是皇帝的皇帝,并且将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中。

第三,曹操曾经说过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最无耻的一句话,即“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可能成为古往今来民间百姓最鄙视曹操的话柄。他是这么说的,现实中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曹操还是三国时代的一号英雄,在他的身上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可爱之处、闪光之处。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奸滑,又可称得上是奸雄、可爱的奸雄,古人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还是十分恰当贴切的。

曹操为人如此多疑,为何却肯“大度”烧毁通敌书信?

曹操虽然多疑,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历史上对曹操评价高吗?为什么 - 华夏历史

因为此时的情况已经和当初刚挟持汉献帝的时候不太一样了,曹操经过四年时间,权利已经基本稳固。又刚刚大胜袁绍,士气旺盛,人心所向。

这些通敌的人并非是像许攸那样影响很大,而大部分只是墙头草类型的,惧怕袁绍,所以书信讨好袁绍以求自保。现在袁绍已经基本没有势利,那些人自然没必要去追究了!

历史上对曹操评价高吗?为什么 - 华夏历史

而且此时天下未定,正是用人之际,通敌的人数可能也不少。如果全杀掉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至于不去追究为什么不把书信保留,这样是万万不可的。对于那些与袁绍互通书信的人,肯定是如坐针毡。以后一旦有机会,必反曹操以自保。

历史上对曹操评价高吗?为什么 - 华夏历史

从这几点来看,曹操烧掉书信,这些人就安心了。同时经过官渡大战,曹操实力大增,那些墙头草类型的人,基本也不会有二心了。所以这么做事当时最划算的方法了!

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都是充满争议的,尽管在大多数正史中,史学家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但是从宋代以来“尊刘贬曹”的文化趋势下,曹操的口碑逐渐下滑,比如曹操最喜欢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结果被人当作老奸巨猾的人。

在京剧中,通常以脸谱来定义一个人的好坏和善恶,我们都知道“白脸的曹操”,其实就是说曹操阴险奸诈。

曹操口碑扑街主要始于民间文学的传播,在这一点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影响深远的,由于演义要将人物形象化,罗贯中对曹操的印象并不好,曾多次将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现出来。

比如《三国演义》开篇部分,曹操要去杀董卓,结果没有成功,便从洛阳逃跑,途中被陈宫所救,两个人一同逃命,路上遇到曹操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吕伯奢热情好客要曹操到家中歇息,为了款待曹操,吕伯奢让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则去村中买酒,结果当吕伯奢家人磨刀的时候,曹操以为要杀自己而吕伯奢去官府报信了,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吕氏一家都杀了,看到被捆绑的猪时,曹操与陈宫才意识杀错了人。

两个人离开吕伯奢家时正巧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按理说到这时曹操应该十分愧疚,但是由于担心吕伯奢告发他,直接将吕伯奢也砍杀了,陈宫看到曹操的表现后,不是很高兴,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晚陈宫就离开了曹操,后来投靠了吕布。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如果读过历史,应该不会有这种想法。

陈宫原本是兖州刺史刘岱的谋士,刘岱在黄巾起义中被杀死,兖州群龙无首,因此主张迎曹操来兖州主政,对此,曹操对陈宫特别感激,在出征徐州的时候,甚至将兖州交给陈宫来管理。

曹操的历史故事?

1、杀吕伯奢

曹操被董卓追杀,他逃到吕伯奢家中,但吕伯奢不在。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人要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结果出门发现吕伯奢出去买东西正好回来。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剩下的老头也给杀了。

2、望梅止渴。

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

3、煮酒论英雄

曹操对刘备起了疑心,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了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正好赶上打雷,刘备扔了筷子,并假借自己胆小、连打雷都害怕来掩饰,曹操暂时释疑,而刘备借此脱身。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

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

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操谈中国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操谈中国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上对曹操评价高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