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

估计会更惨更耻辱。清朝末期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的几大经过工业革命之后的近代化国家军队,纵使清朝再抗打,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而反观明朝末期却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打不过,活生生地被一帮手拿锄头和粪叉子的庄稼汉给打成了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崇祯都只能上吊自尽自绝于天下,如果明朝也碰上清末的经过工业革命的世界近代化的国家军队,只会早就被列强瓜分殖民而成为又一个印度!

明朝和清朝调换顺序,近代就不存在屈辱了,因为这块土地直接被瓜分完了,全部都是殖民地,国都没了,何谈“丧权辱国”呢?以明朝的水平,面对清朝末年的局势,连十年都撑不到。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 - 华夏历史

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并不是某一朝代造成的,而是因为文明自身发展的特点。世界上除了西方文明以外,其余文明均不存在诞生近现代科学的土壤,无自然科学则无技术的突飞猛进,自然也无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于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中西方学者对此均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赘述。从历史事实来看,在历史上创造辉煌的文明国度,如古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之时,均束手无策。中国的落后,自明朝中期便已经显现——被西方正规部队淘汰的弗朗机成为了明朝的神器,火门枪三眼火铳居然是明朝最先进的火铳——要知道,清朝时期三眼火铳在民间都不被禁止,可见明朝的落后早已有之。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 - 华夏历史

明朝真的强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明朝面临的外部环境相比清朝,可谓是无比的宽松,北部仅有半残且分裂的蒙古,西南面对内乱不断的安南,西方人才刚开始近代化之路,实力远不如后来。但就是这么一副大好的牌,被明朝玩的稀烂。松散虚弱的蒙古,在将近两百年中,居然成为了明朝的最大威胁,明朝军队在与蒙古的作战中,屡次刷新下限,土木堡之战中以多打少被全歼,皇帝朱祁镇被俘虏;庚戍之变中,蒙古军队达到北京城下,明朝军队居然目送蒙古骑兵抢劫完毕,潇洒离开。面对“落后”的蒙古军队尚且如此,那如果面对近代化的西方军队,必然是更加惨不忍睹。

实际上,明朝并不是没有和西方军队遭遇过,但结局惨烈。如屯门海战中,面对两艘葡萄牙的武装商船(非正规军),明朝先后两次出动数万部队,才勉强拿下——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弱的国家之一,虽然它们的航海活动开展得早;亚娘鞋海战,面的英国的武装商船,明朝虎门炮台被夺取,广东水师数十艘战船被英国商船击毁,而英国的探险家(甚至不能被称为军人)没有一人受伤,明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这还只是面对近代化前夜的欧洲民间武装,想象下,完成近代化的欧洲正规军面对明朝,将会刷出多么辉煌的战绩。就明朝这种战斗力,无怪于西班牙国王曾经计划,用两万部队就能征服明朝。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 - 华夏历史

“中国”这一称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根据互换性定义和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根据互换性定义和中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 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