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源万应茶 晋江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跟中华老字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晋江市

中华老字号“灵源万应茶”系泉南名寺福建晋江灵源禅寺三十一世高僧沐讲禅师研制,始创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迄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历史。沐讲禅师俗名张定边,元末军阀陈友谅部将。陈友谅身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遂于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和取灵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师井之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制成“菩提丸”,济世救民,普度众生。“菩提丸”经六百多年的演绎、传承、发展,成为今天的“灵源万应茶”。该药茶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之功能,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为解当地百姓的疾苦,六百年来,寺中僧尼秉承沐讲禅师“广施万民,不求图报”之志,世代继承此秘方,后来寺中僧人还俗,还把该秘方及制作方法传授给灵水、曾林两村的百姓。灵源万应茶遂成为闽南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民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必备良品。

余光中寿享90岁今病逝,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余光中先生的诗,以《乡愁》《乡愁四韵》,以及《寻李白》中的三句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最为出名。不过据我的审美,这三首诗,尤其前两首,皆非一流。《乡愁》《乡愁四韵》近乎歌词,后来的确被谱曲,传唱至今,不是说作为歌词不好,譬如对古诗词而言,能够传唱开来——无论用红牙板还是铁琵琶——恰是成为经典的资本,而是因为,刻薄一点说,这两首诗,有感情而无诗意。什么是诗意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洛夫《边界望乡》——洛夫与余光中不仅同龄,还是朋友,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余光中陪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远眺大陆,感慨万千,遂作《边界望乡》:

《乡愁》之于余光中,正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于海子,这是他们最著名的诗,却不是最好的诗,在他们的诗集之中,至多二流。余光中不是没有好诗,譬如那首《蜀人赠扇记》,蜀人,即流沙河先生;还有《春天,遂想起》,其中两句“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我常引用以取笑一位朋友。

大体而言,在同时代的台湾诗人当中,余光中并非一流,譬如洛夫、痖弦等,诗歌成就都在余光中之上,尽管名望远不如余光中。此外,我始终认为,余光中的散文要好过诗歌。他的诗歌,以抒情为主,深度与张力俱有欠缺,有时好堆砌辞藻和意象,不免造作,若寻参照,可比董桥的散文。相反,他以诗人的才情写散文,则可扬长避短,如其名篇《听听那冷雨》,咳珠唾玉一般的文辞,敲金戛玉一般的语感,读来恍如聆听一曲古典乐。再如这样的句子:“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若不说明出自散文《逍遥游》,完全可当作诗歌。要言之,余光中是二流的诗人、一流的散文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泉州永春县葬礼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泉州永春县葬礼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福建泉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