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制所具备的根本性缺陷——过度领土管理权给予,周王室政治势力逐渐形成衰弱态;自此以后,被分封的正统合法诸侯国与东西南北四方野民族开始对周王室地位发起威胁性或潜在威胁性军事行为;此次集三「权」【挟权、夺权、霸权】为一身的威胁行动,导致诸侯国发生相互性纷争;于是,战乱四起,狼烟漫天。
而春秋末期,即是公元前大约450年前后直至公元前大约370年前后,以「三家分晋」为代表的多次激化政治军事矛盾,直接将原本春秋时期的战乱严重程度过量提升,于是公元前375年形成广义上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形成的标志不是统一国家的君主权利争夺,而是分裂形势下的诸侯国战役。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晋」为例,网络说法是:“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作为大诸侯国的晋国,其被瓜分事实是极具历史标志意义与研究意义的;且「三家分晋」如风一般,吹起了进一步诸侯战争的层层惊浪。所以,汉代史学家刘向将春秋与战国分开,并将「三家分晋」定义为春秋战国之间的分水岭,定义为直接导致战国形势形成的战役。
为什么叫春秋战国?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也是诸侯王的伟绩)。所以,此时历史就叫做春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1、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2、战国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为什么有战国时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为什么有战国时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