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两晋南北朝是个超级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奇人异士。在这些人当中,五胡十六国之一北燕的开国皇帝冯跋,便是典型代表。那么,冯跋都有哪些传奇经历?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冯跋是两晋年间长乐国信都郡人,属于鲜卑化的汉人,其父冯安曾在西燕皇帝慕容永手下担任将军,国亡后投降后燕皇帝慕容垂,自此成为后燕的臣民。冯弘因武艺高强,很早便侍奉后燕太子慕容宝,并因性格持重、为人忠诚,深得慕容宝的器重。等到慕容宝登基为帝后,冯跋便被提拔为中卫将军。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慕容宝当年做太子时,与冯跋一起侍奉他的,还有一位高句丽族将领高云(慕容宝的养子,故又名慕容云)。此人虽然胸怀大志,但因为性格深沉、表情木讷,跟同僚相处时很少说话,所以经常被他们看作是傻子,唯有冯跋看重他,并跟他结为莫逆之交(“云沈深有局量,厚重希言,时人咸以为愚,唯冯跋奇其志度而友之。”见《晋书·卷一百二十四》)。

慕容宝在位时,后燕屡遭劲敌北魏的进攻,导致国势每况愈下。永康三年(398年),后燕的国都中山被北魏攻陷,慕容宝仓皇逃奔故都龙城,结果没多久便被舅姥爷兰汗所杀。此后,后燕的局势愈发动荡,在短短9年时间里,竟然更换了3位皇帝(兰汗、慕容盛、慕容熙),直到慕容宝之弟慕容熙即位后,局势才算是基本稳定下来。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慕容熙在位期间纵情酒色、为政暴虐,稍有不顺心之处,便会大肆诛戮臣民,由是让国中怨声载道。中卫将军冯跋、左卫将军张兴因小过获罪,不得已出逃在外,因为畏惧慕容熙的追杀,便在暗中结成联盟,利用皇后符训英出殡、慕容熙出城送葬的时机,潜回龙城后起兵,一举擒杀了暴君慕容熙,时在建始元年(407年)。

冯跋弑杀慕容熙后本应称帝建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的威望还不够,准备工作还不充足,便将好友高云推上前台,让他做天王(即皇帝)。然而高云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手中却没有半点实权,军国大政全被冯跋操控。随着权势和威望日渐攀升,冯跋的篡逆之心越来越明显,高云看在眼里,心中难免忧惧交加。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为了避免遭到冯跋的谋害,高云便在暗中培植党羽,希望有朝一日能夺回权力。对于高云的举动,冯跋早就看在眼里,并在暗中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收买他的心腹侍卫离班、桃仁,唆使他们除掉国君。正始三年(409年)十月,高云被离班、桃仁弑杀,太子高彭城、天王后李氏也随即遇害。

高云遇弑后,冯跋一方面派部下杀死离班、桃仁以灭口,一方面则假惺惺地为老友发丧。由于高云一家全被杀,皇帝的位子无人继承,所以冯跋便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天王之位,正式建立北燕政权(“云为其幸臣离班、桃仁所杀,跋升洪光门以观变...众推跋为主...群臣固请,乃许之。”见《晋书·卷一百二十五》)。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冯跋僭号称帝后,为了显示新朝新气象,便宣布废除后燕的各项苛政,大力整顿吏治、发展教育,同时还蠲免赋税、鼓励农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外交政策上,冯跋积极发展与柔然、东晋、契丹等国的友好关系,并与他们合力对抗劲敌北魏,由此给国家带来难得的和平局面。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这个人是费祎。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当时的丞相费祎和一班文武大臣开怀畅饮,人有点微醉,但是为了群臣尽兴,费祎强打精神应付着。

在座的都是蜀国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大将军姜维、车骑将军夏侯霸等……。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就在酒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左将军郭循用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丞相费祎的胸膛,费祎顷刻毙命。

事情就在眨眼中发生了,众文武大臣呆住了。那么,郭循是谁?为什么要杀费祎呢?要想解开这些谜团,还需(秉烛读春秋)为亲们从头捋一捋。

事情发生后,刘禅迅速杀了郭循,对凶手的动机官方保持了沉默,同时为费祎匆匆安葬,追谥费祎曰:敬侯。

事情就这样有点诡异,一个国家重臣被刺,众人选择了沉默不语。

就在费祎被杀死过了七个月后,魏国宣布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同时全国表彰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时候蜀国大臣方回过神来,纷纷谴责魏国暗杀行为。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波澜,自此蜀国鹰派姜维势力抬头。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首先说下郭循这个人来历,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国中郎将的郭循。后来郭循就追随姜维,因为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

这个官职并不低,蜀国大将马超、吴懿、曾经做过这个位置,足见没有人提拔,不可能升迁这么快,他唯一的伯乐就是姜维。

姜维是原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弟子,孔明命丧五丈原的时候,把兵书战策,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交给了姜维,可以说,姜维接过了孔明的未竟事业,成了蜀国北伐中原的鹰派代表,这从他以后九伐中原可窥一斑,姜维一直不辜负孔明之托付。

孔明五丈原把军中事务交给了姜维,同时,把

蜀国后事做了安排。孔明曰:

〖我死之,可任大事者,蒋公琰(蒋婉)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费祎)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死)矣。(引自三国演义)〗

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二人把持。

蒋琬、费祎、姜维,为蜀汉后期的“三驾马车”。蒋婉、费祎为“鸽派”代表,姜维为“鹰派”代表。前者和后者对蜀国要不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有不同的理解。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前者认为百姓经过战乱,应该休养生息,有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姜维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执意每年都要北伐。因此,双方有所牵制。

在蜀国后期蒋婉死后,费祎接替了丞相之职,费祎的国策和姜维依然相悖,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张伐魏的鹰派代表,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代表。

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北伐,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喘不过气来。

反过来看,费祎死之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如此记录道: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

费祎死后,姜维是利益直接受益者,没有人来掣肘,他拥有了北伐的主动权,九伐中原,没有一刻消停过。有前两个丞相积聚的家底,被姜维打没了。

历史上,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 - 华夏历史


在某种方面,费祎被刺,直接影响到了蜀国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蜀国灭亡的诱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从背后偷袭同僚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从背后偷袭同僚的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上 北燕昭成帝冯弘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一百多个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