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准确吗?

回答此问题时,有着该不该回答的纠结。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了解一下西方的理念与方式。

首先本人曾仔细看过《剑桥版中国明代史》上下册,上部比下部薄。其中许多事实均以我国各类实录与各籍著作为基础,再加以取证论证,当然不可避免地以西方的理解来佐证了(故其单就真伪,乃一个以了解式学习的方法来阐述的一本著作)。其本质乃一部西方人的对中国明朝时代(1368年到1644年)的方方面面的一部介绍书。其对明朝的方方面面的研究,似乎是建立在利润、经济和控制等的前提下。似乎是一部西方人的明朝总体论文(也可以说是笼统论文)。

至于《剑桥版中国通史》,也和《剑桥版中国明代史》理念一样,为一部笼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西方式读物,可以让西方人或学者能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中国的来龙去脉,但究其根源,乃纯粹式个人主义阅读式,个人征服式文集读物(毕竟是西方人学习东方文明是另一个方式方法)。书中之故事基本正确(基于24史),但其书中理念与风格则完全是解读式文笔!

可以说所有的任何《剑桥版*******》的著作对于外国人而言绝对是一部速成书!但对于我们国人只有在充分的国学历史基础上,才能以批判的方式浏览。其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大秦帝国》系列(包括小说及其影视剧)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至少第一部和第二部也能称得上优秀(第三部在大秦帝国粉看来也是毁誉参半),至于第四部目前还在播出所以不做评价。

以上来说,是作为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的评价,就好比我们评价三国演义、水浒传拍的如何肯定不是以他们是否符合史实为标准,但题主所问是大秦帝国跟真实历史的出入,那就大的很了。

大秦帝国

首先是那个名场面“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老秦人”这个概念都是作者孙皓晖独创的,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同时秦国截止到统一之前的几百年里还真没有遭遇过国难这种程度的危机,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离着咸阳还有几百里呢,起码秦国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吧?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秦国跟这五国比起来谈何国难呢?

此外,小说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先秦时代贵族称氏而不称姓,直到汉代姓氏的区别才逐渐淡化,但在先秦这方面是从来不曾混淆的,书中秦国的君主直接就是嬴某某的叫,无疑是很低级的错误,因为秦国是赢姓,赵氏,极大概率成书于汉初的《赵正书》是直接把秦始皇称作“赵正”,换句话,秦国的君主,你要写他们应该说他们是赵某某。

秦昭王

大秦帝国这部书的作者孙皓晖是不折不扣的秦粉,当然若非对秦的热爱,也不会写出如此长的小说,但是这个基于秦国发家史得出得历史观,是极其偏颇的,例如他说“高高越过两千余年的文明停滞期,直接与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实现精神对接”,合着在大秦之后,中国的两千多年都是文明停滞期,这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停滞的呗。这话槽点有多大,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别的不说,中国文化的凝聚力难道贡献最大的不是汉朝吗?汉语、汉字、汉族这三个概念难不成是在秦代产生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外专业评论中国历史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外专业评论中国历史论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全球通史》中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