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吴王是谁?
儒林外史吴王指的是称帝之前的朱元璋,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常在百家姓排第几?
常在百家姓排第87,
常姓,是中国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数据,当代常姓的人口已达240多万,为全国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
主要源于姬姓,相传黄帝有臣:常先、常仪,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周武王姬发封其同母胞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建立卫国,姬封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于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公元前209年秦国灭卫国,卫国灭亡后,子孙以邑名为氏。周文王封其伯父仲雍于吴,(今江苏苏州)建立吴国,吴王封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子孙以邑名为氏。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
常在百家姓排第98位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晋朝历代皇帝?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一、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1、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在公元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的长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
司马炎在公元290年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2、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290年—307年在位18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有56位吴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有56位吴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