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美食的传说及故事有哪些?

1、朱德与燃面

宜宾燃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也称油条面。其特点是松散红亮,油而不腻,麻辣相间,味美爽口,回味悠长。是宜宾人,离开家乡,都会思念燃面;来过宜宾的人,离开宜宾,也会时常回味燃面。

1961年,朱德委员长到宜宾视察工作,品尝了宜宾燃面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几十年来未吃到过这种面了,希望继承下来”,2011年6月,宜宾燃面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江湖传说,一生吃过无数山珍海味的香港富豪李嘉诚,在办寿宴时,独挂心一碗宜宾燃面。于是特邀宜宾大厨携带50斤面及各色调味作料,奔赴香港制作。 2、陶孟和与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为“李庄三白”之首,以刀工独特、色香味美而闻名。抗战时期,名人学者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对李庄白肉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后来在陶孟和建议下,将其原名“裹脚肉”改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从此李庄白肉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一张名片。

“裹脚肉”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后改名“李庄刀工蒜泥白肉”。李庄白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提高,使之达到炉火纯青,成为李庄一个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因此才有“到了李庄不品尝李庄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一种说法。

3、慈禧太后与柏溪潮糕

“柏溪潮糕”又叫“柏溪糕点”,由于柏溪镇地理环境优越,在清朝同治帝时便是水陆交通发达的码头,镇上商店多,为了占领市场,赢得利润,于是争相改进糕点的生产技术,创新的结果便是有了这让后人一饱口服的潮糕。

三国时候关于宜宾?

培溪幽径 天柱山(崔科山)甘泉并冽,在山麓汇为一溪名曰培溪。

溪岸怪石嵯峨,峋嶙错落,负山带河,白日帆影重重,晚来满江渔火。

千百年来都是宜宾人民游憩之所。

怪石之最高者为“点将台”。

清光绪辛丑年宜宾知府文焕曾立“蜀丞相诸葛武侯推演兵法处”碑 点将台最高处“山水亭” 点将台(陈一足书) 站在点将台,可俯瞰岷江 话说“点将台”,它与大西南的开发又有紧密的历史联系。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东征孙吴,蜀中空虚,于是“南中四郡皆叛”。

刘备死了,东征草草收兵,诸葛亮回成都组织兵力南征云、贵四郡,这又为宜宾留下了一系列的“三国文化”。

传说,诸葛亮南征,兵次宜宾受到阻碍,便屯兵江左,日夜点兵。

白天一队队的骑兵在江北招摇而过,红马队、白马队,五颜六色,整齐的一队队轮番通过。

晚上火把阵阵,在江岸流动,造成千军万马之势。

其实都是诸葛亮的军事天才的表演。

马是涂的颜色,从江岸招摇过去,显示给敌人看。

绕道天柱山后五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沼泽,在沼泽中把马洗净后又重新图染别的颜色。

因此后人便呼这一沼泽为“++池”,一直至今未改。

诸葛亮登高点将的那块最高的最大的石头,便名“点将台”,诸葛亮夜观星斗以布军阵的山名“观斗山”。

诸葛亮以智慧征服敌众,“七擒孟获”的故事也产生在这次战事中。

宜宾人为了纪念诸葛亮,修建了丞相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宜宾县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宜宾县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候关于宜宾,宜宾县古代历史典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