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背景故事?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842年),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等职,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成员。永贞革新失败后,受“株连”被贬为安徽和州(今和县)通判。按规定,他在和州衙门里应享有一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因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被贬的下台干部,为讨好他的主子,便对刘禹锡百般刁难,先是让其搬出衙门,在城南门外面江而居。刘禹锡自是心知肚明,不但不生气埋怨,反而十分高兴,并顺手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上联为:“面对大江观白帆”下联是:“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见了,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好小子,我不但没有制伏你,反倒为你办了个好事,如此这般我怎么向我的主子交代?于是,知县便心生一计,将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住房也由原来的三室减为一室半,看你怎么还“面对大江观白帆?”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慧眼独识,他发现此房虽小,也不临江,却位于德胜河边,岸边还有一排老柳树,风景十分秀丽。于是,他便又题作一联:“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和州秦代称历阳)心在京。”和州知县见刘禹锡实在是无可救药,便让他住进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的小屋。谁知刘禹锡因祸得福,他住进小屋,灵感突至,遂写下了流芳百代的传世佳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高风峻节高尚的情操,及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德。

白居易的爱国故事?

他出生于公元772年,祖籍原本是在山西太原,但是后来迁居到河南,在772年的唐朝已经没有贞观之治时期那么的繁荣了,由于藩镇割据,经常发生战乱,河南地区也不例外,白居易就是生在这样一个乱世里。他的家庭本来应该算是一个现在的中产阶级,但是由于战火,他不得不和家人分离,来躲避战乱。他的父亲为了保护他,把他送到了宿州符离。

白居易从小就非常的热爱读书,真的是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钻研学业,还是青春少年的他,就已经熬出了满头的白发,也正因为他的刻苦,才给我们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努力学习,为的是进入仕途,因为他看遍了当时的百姓疾苦,看到了连年的战乱,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兼济天下的梦想。

在他考取功名之后,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多次给皇帝谏言,当时的唐宪宗一开始是欣赏这个满腹经纶的臣子的,而正有着满腔报国之心的白居易,也以为皇帝和自己的政见相投,所以经常直言不讳,当面指出皇帝的一些错误,但是,他的这种直言不讳,触犯到了皇帝的尊严,惹的皇帝不高兴,对他的一些建议,也基本听不进去。

白居易想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来匡扶天下,做什么都恪守本分,而且嫉恶如仇,这样的性格让他的仕途变的十分艰难,经常触犯到一些集团的利益,于是乎,在他为了一个无辜被杀的宰相仗义执言的时候,就被有心人诟病了,说他越权,不守本分,过度干预朝政,并且还给他扣上了不孝的罪名。而且理由也是十分荒唐的。因为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去赏花,不幸落水身亡的,但是白居易爱写诗,经常写一些花草树木来抒发感情,所以,一些人就上书皇帝说白居易不守礼数,但是,事实上,在白居易的母亲过世前,就写了很多关于花的诗句,所以说这完全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因为皇帝早就对白居易心怀不满,所以便直接把他贬到江州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白居易的背景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白居易的背景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白居易的爱国故事,历史上白居易的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