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歌的典故是什么?

“劳歌”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楚国国君邀请到楚国做客。在宴会上,公子重耳听到楚国的歌舞音乐,觉得很好听,就想学一学。于是,他请楚国国君派人教他唱歌跳舞。

楚国国君派了一位名叫劳歌的乐师来教公子重耳唱歌。公子重耳学得很认真,但由于他没有音乐天赋,始终学不会。劳歌看到这情况,就对公子重耳说:“您虽然学不会唱歌,但您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比会唱歌更重要。”

公子重耳听了劳歌的话,深受感动。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才华更重要,因此他决定放弃学习唱歌,转而致力于政治事业,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晋文公。

这个故事中的“劳歌”成为了一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默默无闻、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出众的才华或者名声,但他们的善良和勤奋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赏。

劳歌  词语名称:劳歌   拼音:láo gē   释义:

1、劳作者之歌。《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唐代张旭《清溪泛舟》诗:“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明代王世贞《阜城道中》诗:“春色昼冥冥,劳歌倦自听。”   

2、忧伤、惜别之歌。唐代骆宾王《送吴七游蜀》诗:“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唐代许浑《谢亭送别》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1]

廊坊香河安头屯中幡的来历、形式、特点?

  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0项)

  一、民间文学 (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1-1 耿村民间故事 石家庄藁城市

  2 1-2 河间歌诗 沧州河间市

  3 1-3 孟姜女故事传说 秦皇岛山海关区

  4 1-4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

  5 1-5 牛郎织女传说邢台 内丘县

  二、民间美术 (10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 2-1 武强木版年画 衡水武强县

  7 2-2 衡水内画 衡水市

  8 2-3 蔚县剪纸 张家口蔚县

  9 2-4 丰宁满族剪纸 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

  10 2-5 曲阳石雕 保定曲阳县

  11 2-6 内丘神码 邢台内丘县

  12 2-7 玉田泥塑 唐山玉田县

  13 2-8 辛集农民画 石家庄辛集市

  14 2-9 无极剪纸 石家庄无极县

  15 2-10 白沟泥塑 保定高碑店市

  三、民间音乐 (20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6 3-1 冀中笙管 乐保定涞水县

  (高洛音乐会)

  17 3-2 霸州笙管乐 廊坊霸州市

  (高桥音乐会、

  胜芳音乐会、

  张庄音乐会)

  18 3-3 河北鼓吹乐(永年)邯郸永年县

  19 3-4 河北鼓吹乐(抚宁)秦皇岛抚宁县

  20 3-5 固安笙管乐 廊坊固安县

  (屈家营音乐会、

  小冯村音乐会)

  21 3-6 承德清音会 承德市

重阳节的典故?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民国,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发生在阜城县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发生在阜城县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劳歌的典故是什么_廊坊香河安头屯中幡的来历、形式、特点